2016年的北京秋来得早,十月末的风里已经裹着银杏叶的清苦味。我陪小姨去朝阳陵园选墓,姨父走得突然,临终前说"要找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"。陵园门口的老槐树底下,卖豆浆的阿姨递来两杯热饮,纸杯上凝着水珠,她轻声说"里面风大,捂捂手"——那是我对那年陵园的第一印象,连空气里都飘着点烟火气的实在。
进了陵园大门,工作人员递来一张卷着角的价格表,纸面上印着"2016年朝阳陵园墓型目录及指导价"。现在回想,那年的价格像摊开的账本,每一笔都写得明明白白:最便宜的是绿韵区的树葬,8800块钱,给个铜质小牌嵌在松树下,送一棵刚抽芽的油松;壁葬在福安阁,陶瓷骨灰盒嵌进墙里,浮雕着梅兰竹菊,价格1.2万到1.8万不等。最受欢迎的是西一区的传统立碑墓,0.8平方米的山东芝麻白石材,碑身刻着隶书"福泽绵长",连底座带刻字总价4.38万——小姨算了算,姨父的抚恤金加积蓄刚好够,蹲在墓位前摸了摸石材说:"这石头结实,太阳晒着也不烫。"
价格差异的门道,是那天跟着工作人员转的时候听来的。东二区靠近松涛湖的墓位,能看见湖水泛着碎银,背后是成片的油松林,同面积的立碑要贵1.8万,有人指着湖面说"有水有松,算得上好风水";西三区的"富贵苑"用山西黑石材,刻字描金,总价7.8万,看墓的先生摸着碑身问"能加对石狮子不",工作人员笑着答"一对6000,给您选汉白玉的"。还有服务细节:免费刻10个字,多一个加50;三年免费保洁,要是要每月送鲜花,100块钱就能订——小姨选了西一区的墓,刚好刻满10个字"先夫李建国之墓",工作人员还送了个铜香炉,说是"陵园自己铸的,添香火方便"。
后来跟陵园的老周聊天才知道,2016年的价格稳,是因为政策卡得严。那年刚好是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修订第三年,每款墓型的价格都要报民政部门备案,一年内不能变。加上生态葬有政府补贴,树葬每例补5000,所以能压到8800块。老周说:"那时候不像现在,价格都是'坐地起价',我们得拿着价格表跟客户一笔一笔算,连石材的运费都得说清楚。"
现在再去朝阳陵园,当年的西一区已经换成了新墓型,4万多的立碑涨到了10万往上,生态葬多了花葬、草坪葬,价格2-3万。门口的豆浆摊变成了鲜花店,电子屏上滚动着"高端定制墓型"的广告。可我总想起那年的秋天,小姨蹲在墓前,风把她的发丝吹到碑面上,她用指尖拂去银杏叶,轻声说"你看,太阳刚好照在这里"——那时候的价格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姨父能"躺"得踏实的石头,是工作人员递来的热豆浆,是连风都慢下来的温柔。
其实所谓"价格",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数字。2016年的朝阳陵园里,4.38万的立碑墓藏着对生命的尊重,8800块的树葬载着对自然的归依,连卖豆浆的阿姨都懂,有些钱要花得让人安心。如今回头看,那年的价格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是殡葬行业还没被"高端化"裹挟的样子,是普通人能触碰到的"体面"。
风又吹起来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旧价格表——那是小姨后来塞给我的,说"留着吧,算是个纪念"。纸面上的字迹已经有点模糊,但"西一区立碑墓43800元"的数字还清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