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温泉路往南走,过了第三个红绿灯,风里忽然飘来一缕桂香——不是街头奶茶店那种甜得发腻的香,是带着草木气的清透,像刚晒过太阳的棉被里裹着的旧时光。顺着香飘来的方向看,就能看见那片被香樟树围起来的园子,铁栅栏上爬着紫色的三角梅,门楣上挂着块木牌,用鎏金的字写着“温泉墓园”。
温泉墓园的位置说起来不难找,就在XX区温泉路中段128号,紧挨着老温泉公园的后门。老住户都知道,从前这里是片小林场,后来改成墓园时,特意留了大半的香樟和桂花,所以走进园子,不会有常见墓园的冷寂,倒像进了某个藏在城市里的森林公园。旁边的老邮局已经开了二十多年,绿色的邮筒上还留着上世纪的油漆印,要是实在找不到,问一问邮局门口卖报纸的张叔,他准会笑着指:“往里头走,闻着桂香就到了。”
要是坐公交来,最方便的是搭12路或者34路,到“温泉公园站”下。往回走一百米,路口有个蓝色的路牌,箭头指着“温泉墓园”,顺着那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进去,没走几步,香樟的影子就盖过了阳光。自驾的话,墓园门口有个小停车场,虽然不大,但早上九点前过来一般都有位置——要是赶上清明或者冬至,门口的志愿者会举着牌子引导,怕你找不到停车位急得慌。
进了园子,最先看见的是一排风铃架,金属的风铃挂在香樟树上,风一吹就叮叮当当地响。管理处的王姐说,这是去年清明的时候,几个年轻人捐的,说是“让风给故人带点声音”。园子里的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,绕着桂花林转圈圈,每排墓碑前都留了小空地,种着麦冬或者常春藤,有的人家还在墓碑旁摆了陶制的小花盆,里面种着太阳花,红的黄的开得热热闹闹。九月的时候,桂花开得最盛,花瓣落进墓碑的石缝里,像是给故人的信笺上撒了金粉,连保洁阿姨扫地都轻手轻脚的,怕扫碎了这满院的香。
其实很多人来找温泉墓园的地址,不止是想找一个坐标——他们想找的,是一个能让故人“住得舒服”的地方。所以园子里没有高大的水泥碑,大多是小巧的石质墓碑,有的刻着“爱妻李梅之墓”,有的刻着“爷爷的菜园”,还有的碑上画着卡通的猫咪,底下写着“小橘,我们等你回家”。管理处有免费的导览服务,要是你第一次来,穿藏青制服的工作人员会陪着你走,告诉你哪片区域的桂花最香,哪棵香樟树下能晒到下午的太阳,像介绍自己家的院子那样自然。
祭扫的时候,园子里有个小亭子,叫“怀思亭”,里面摆着免费的鲜花和卡片——不是那种塑料做的假花,是早上刚从花卉市场拉来的非洲菊和百合,用玻璃纸包着,系着浅蓝的丝带。管理员说,现在不让烧高香了,很多人不习惯,所以他们准备了这些鲜花,“把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,放在花旁边,故人也能听见”。亭子里还挂着个留言板,上面贴满了便签:“妈妈,我考上研究生了”“爸爸,今年的桂花开得比去年早”“小棠,我带了你最爱的草莓牛奶”,字里行间都是没说出口的想念,像风一样,飘在桂香里。
傍晚的时候,夕阳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墓碑上,像铺了层温柔的纱。我站在门口的桂树下,看见一个老太太抱着束野菊花,慢慢往园子里走——她的背有点驼,手里的菊花是从路边采的,花瓣上还沾着露水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桂香裹着她的身影,往园子深处去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温泉墓园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址,它是桂香里的旧时光,是香樟树下的想念,是城市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