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石景山公交场站,李阿姨把裹着棉外套的保温桶往怀里又贴了贴。她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的“八宝山人民公墓接送班车”几个字,是社区志愿者小周昨天用粗笔写的——怕她眼神不好,每个字都描得粗粗的。风卷着路边的银杏叶吹过来,李阿姨缩了缩脖子,抬头看见远处驶来一辆印着“便民服务车”字样的公交车,赶紧踮起脚挥手。

“姑娘,这趟是去公墓的车不?”李阿姨凑到刚停稳的班车前,对着司机师傅问。穿藏青制服的王师傅立刻从驾驶座下来,扶着她的胳膊往车上引:“是呢阿姨,您慢点儿,台阶有点高。”车厢里已经坐了几位家属,有人抱着用报纸裹着的菊花,有人推着轮椅,王师傅接过轮椅往车厢后部放——那里特意留了宽绰的空间,铺着防滑垫。“师傅,今天末班车还是四点半不?”旁边的张大爷摸出手机看时间,他要陪老伴去看去世的女儿,怕赶不上末班车。王师傅一边发动车子一边点头:“没错,要是您逛得慢,到服务站找工作人员喊我,我等您十分钟。”

八宝山人民公墓接送班车-1

班车上的细节藏着不少贴心。扶手旁的挂钩上挂着几把印着“八宝山便民”的蓝色雨伞,是上个月刚添的——上次下雨,有位阿姨没带伞,淋着雨跑向公墓,王师傅看了心疼,就跟调度室提了建议。座椅旁边的充电口旁贴着小纸条:“电量不足找我,我有充电宝。”落款是“小王”——就是王师傅。前两周有位阿姨的手机没电了,没法联系在公墓门口等她的儿子,王师傅把自己的充电宝递过去,还帮着打了电话:“您儿子在入口等着呢,我慢点儿开,您别急。”还有次一位大爷忘带身份证,王师傅立刻联系公墓工作人员核实信息,让老人没白跑一趟。

调度室的张姐是这趟班车的“大管家”,每天早上五点就到岗,对着电脑核对二十多趟班车的班次。上次下暴雨,她盯着实时路况看了三个小时,给所有登记过的家属发了短信:“今日班车延后一小时,请带好雨具。”有位住海淀的大爷没看到短信,早早到了站点,张姐特意让附近的司机师傅绕过去接他,不让老人在雨里等。司机师傅们也有自己的“小账本”:李阿姨喜欢坐前排靠窗的位置,因为能看到路边的梧桐树——那是她先生生前种的;王大爷下车要扶一把,他的膝盖有老毛病,蹲下去站不起来;张阿姨每次都会带一盒润喉糖,分给司机师傅——她说“你们说话多,润润嗓子”。这些小习惯,司机们都记在心里,像记着自己家人的喜好。

八宝山人民公墓接送班车-2

傍晚四点半的末班车,车厢里飘着淡淡的菊花香。李阿姨抱着刚从公墓买来的满天星,坐在她常坐的前排位置。王师傅调低了收音机里的京剧选段,转头问:“阿姨,今天跟叔叔说上话了?”李阿姨笑着点头:“说了,我说孙子期末考了双百,他肯定高兴。”车窗外的夕阳把云层染成橘红色,路过街角的便利店时,王师傅放慢速度——那里有卖热饮的,要是有家属想喝,他会停一分钟等着。车厢里很安静,有人望着窗外发呆,有人摸着怀里的照片轻声说话,王师傅稳稳地握着方向盘,把每一份思念都妥帖地送回家。

这趟从公交场站开往公墓的班车,每天要跑二十多趟。它载过刚失去亲人的悲痛,载过久别重逢的思念,载过儿孙绕膝的诉说。它不是一辆普通的公交车,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,是把思念变成陪伴的船。当车轮缓缓转动,那些未说出口的话、未做完的梦,都顺着风,飘向了开满菊花的地方。风里似乎还能听见,司机师傅的声音:“下一站,八宝山人民公墓,请带好您的思念,准备下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