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涛声钻进衣领,站在归山陵园的山脚下抬头望,黛青色的山峦叠着层层翠柏,连空气里都浮着松针的清苦——这处藏在济南东南部的陵园,离市区不过四十分钟车程,却像被按下了“慢放键”。山脚下的便利店还卖着温热的豆浆,保洁阿姨蹲在墓碑前擦青苔,擦得慢,像在擦家里的餐桌。来这儿的人脚步都轻,连说话都放低声音,像怕吵醒了山上那些“睡着”的人。
很多人第一次跨进园区,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“现在墓地多钱”,可真站在那些墓碑前,倒先忘了问价格——目光会先被风里的松味勾走,被墓碑上的刻字勾走,被某个碑前摆着的钓鱼竿、玩偶、多肉盆栽勾走。归山的价格像摊开的树叶,脉络清晰:最传统的立碑墓分三档,位置好、石材用福建芝麻白花岗岩的“松鹤苑”要8-12万,刻着松鹤延年的浮雕;位置偏点、用本地青石的“静逸区”5-7万,墓型小巧没有复杂雕刻;艺术墓比如定制梅兰竹菊款,价格就上到15万以上,适合追求个性的家庭。
这两年问生态葬的人越来越多,园区里的“生命林”树葬成了香饽饽。选一棵侧柏或银杏,把骨灰装在可降解盒子里埋在树底,只立一块掌心大的铜牌刻名字,价格1.5-2万。春天树底下开成片二月兰,蓝紫色小花往铜牌上落,有姑娘蹲在那拍视频:“我爸生前总嫌我乱买花,现在换他给花当‘养分’,花长得越艳,我越觉得他还在念叨我。”还有花葬,骨灰混着蔷薇种埋进花坛,每年春天开成粉云,价格差不多,年轻人说“这不是‘葬’,是换种方式陪着”。
其实价格里藏着的“温度”,比数字更打动人。上周有对小夫妻选了“生命林”的银杏树,说要把夭折宝宝的名字刻在铜牌背面,工作人员把铜牌做小些,刻了“小糯米,爸爸妈妈爱你”。还有阿姨选“静逸区”的青石墓,说老伴是老师爱安静,这儿离松涛近,工作人员帮她把碑字刻成楷书:“这字体像老师的板书,稳当。”昨天碰到个大叔,摸了摸“松鹤苑”的松树浮雕问:“能刻‘老陈爱钓鱼’不?”工作人员笑着说“能”,他就掏了定金——原来他找的不是“贵的”,是“像老伴的”。
昨天傍晚离开时,保洁阿姨在扫“生命林”的落叶,把叶子堆树底下:“烂了给树当肥料。”风里飘着松味和落叶香,远处山峦裹着暮色像撒了糖霜。来选墓地的人,很少一开始就问“最便宜的”,更多是站在碑前摸刻痕,闻松味,说“这儿安静,他生前爱听松涛”——价格是标尺,但藏在背后的,是想给亲人找个“舒服家”的心意。归山的风还在吹,松涛声裹着鸟鸣,把每块墓碑的故事吹得轻轻的,像亲人在耳边说“我在这儿,挺好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