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清晨的风里还裹着点凉,我陪妈妈出了地铁8号线朱辛庄站,远远就看见那辆蓝色的"炎黄陵园专线"停在公交站旁——车身上的字被晨光照得亮堂堂的,司机张师傅正弯腰擦前挡风玻璃,见我们过来,直起腰笑:"阿姨今儿来得早?靠窗的座位给您留着呢。"这是我们第五次坐这辆专线车,每回见着张师傅,都像见着小区里的老邻居。

以前去炎黄陵园可没这么省心。陵园在昌平郊区,打车要绕半个多小时,遇上早高峰堵在京藏高速上,妈妈总攥着给爸爸的桂花糕念叨"该凉了";坐公交得转三趟,末班车还早,有次我们没赶上,只能在路边等了半小时网约车。去年陵园开通专线车那天,妈妈盯着公众号的通知看了三遍,说"这才叫办实事"。专线车就固定从朱辛庄站发车,每天早上7点半准点走,下午2点半从陵园返回——这个时间卡得特别巧:早上避开早高峰,刚好够我们带着热乎的早饭出门;下午返程时,太阳还没太毒,妈妈的腰也不会因为坐太久疼。

车上的细节藏着不少贴心劲儿。座椅是软包的,我妈有腰椎间盘突出,以前坐出租车总喊"硌得慌",现在能靠着椅背眯半小时;冬天暖风从脚底下往上吹,手放在扶手上都是暖的,张师傅说"年纪大的人最怕脚凉";夏天空调温度调得刚好,不会吹得人胳膊起鸡皮疙瘩,还备了冰矿泉水,用纸箱装着放在车厢后面,谁渴了就拿一瓶。上回陪邻居李阿姨去,她拎着一大袋给老伴的衣服,张师傅看见赶紧过去接:"阿姨您别拿,我帮您放后备箱,到了我再帮您搬下来。"李阿姨直夸:"这师傅比我儿子还贴心。"

坐得多了,也摸出些实用的小门道。比如预约要提前一天在"炎黄陵园"公众号上填信息,周末人多,晚了就没座;比如车上不能带易燃易爆的东西,像烧纸、鞭炮之类的,陵园里有专门的焚烧区,张师傅会提前在微信群里发通知,也会在车上再念叨一遍:"不是不让大家烧,是车上带这个不安全,陵园里的烧纸都是环保的,您到那儿买就行。"上回有个大爷偷偷带了串鞭炮,被张师傅发现,大爷还急:"我就想给我爸放两串热闹热闹。"张师傅笑着递了根烟:"叔,我理解您的心思,但咱得为全车人着想不是?陵园里有电子鞭炮,声音一样响,还不危险,我带您去买。"大爷听了也乐了,跟着张师傅去办手续。

北京炎黄陵园班车专线车-1

其实最让我触动的,是车上的"同路人"。上回遇到个二十来岁的姑娘,抱着一束向日葵坐在我旁边,她说妈妈生前最喜欢向日葵,以前总没时间来,现在有了专线车,每周都能来送花。"坐这车不用想路线,不用怕迷路,就像有人陪着我一起去看妈妈。"姑娘说话时,阳光正好穿过车窗洒在她脸上,我突然明白,专线车哪里是一辆普通的交通工具——它是每周一次"奔赴"的起点,是不用发愁"怎么去"的安心,是路上能遇到共鸣的温暖。有时候坐在车上,听旁边的阿姨聊起去世的老伴,或者大爷说起当年和朋友一起逛天坛的事儿,那种"我不是一个人"的感觉,比自己打车去踏实多了。

那天返程时,妈妈靠在我肩上睡着了,手里还攥着爸爸墓前的桂花糕包装袋。车窗外的树影飞快掠过,张师傅放了首轻缓的老歌,车厢里静悄悄的,只有空调的风声和偶尔的咳嗽声。我看着妈妈眼角的细纹,突然觉得,这辆慢悠悠的专线车,载着的不是别的,是每个家庭藏在岁月里的想念——它让"去看你"这件事,变得轻松一点,温暖一点,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能顺着车轮的轨迹,稳稳地传到逝者身边。

北京炎黄陵园班车专线车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