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陪着邻居张阿姨去看温泉墓园。她老伴走了快三个月,之前在市区转了好几家墓园,要么是二环边上的“黄金位”喊到20万,要么是老墓园的边角位挤在两栋楼中间,连阳光都照不进去。听小区李婶说温泉墓园“靠山有泉,价还不坑”,便拉着我当“眼力见儿”。
刚进园区大门,就能闻见淡淡的硫磺味——不是刺鼻的那种,是温泉水特有的温凉感,混着桂香,倒让人觉得踏实。销售小伙子姓陈,穿藏青西装,领口别着个小铜扣,笑起来有两颗虎牙:“阿姨,咱们这儿是2018年批的经营性公墓,手续都在门口公示栏,您放心。价格的话,立碑墓起步8.8万,位置在西南角的香樟林;要是想要靠山的‘福位区’,得12万起,那片挨着山涧,夏天能听见流水声。”张阿姨翻着宣传册,手指停在“生态葬”那页:“我家老二说树葬环保,那得多少钱?”小陈赶紧接过话:“树葬在北边银杏林,4.5万一个穴位,一棵银杏对应一个,每年清明我们帮着浇树,还能在树上挂个小牌牌,写名字或者想说的话。”我凑过去看图片,银杏叶黄的时候,小牌牌藏在叶缝里,像给故人留了片私语的天地。
跟着小陈往“福位区”走,脚下的青石板路擦得发亮,两边的桂花树落了一地碎金。路过一排立碑墓,张阿姨蹲下来摸碑面——是汉白玉的,刻着松鹤延年的浮雕,石质润得能映出她的白发。“这碑多少钱?”她抬头问。“11.2万,阿姨您看——”小陈也蹲下来,手指向碑后的山坡,“这山是缓坡,不会有滑坡风险,前面那小池塘是天然的,您老伴要是生前爱钓鱼,站在这儿就能看着水。”我注意到旁边有个边角位,碑面泛着点灰,小陈说那是去年的余位,只要7.5万,但“雨季的时候会积水,上次下暴雨,那边的草都泡黄了”。张阿姨皱了皱眉,伸手拨了拨碑边的三叶草,没说话。
往园区深处走,碰到个来祭扫的大姐,抱着束白菊,裤脚沾着点泥。她看见我们,主动搭话:“我妈去年选的这儿,10.5万,当时觉得贵了点,现在越看越值。”她指着路边的排水渠:“你看这渠,挖得深,铺了鹅卵石,上次暴雨我来,这儿连个水洼都没有。还有门口的保安,我凌晨来烧纸,他们还给我照手电筒,说‘阿姨慢点儿,路滑’。”张阿姨赶紧掏出手机,把“排水好”“保安负责”记在备忘录里——她儿子在深圳,一年就回来两回,最怕的就是“下雨的时候,老伴的地方泡着水”。
小陈接着介绍服务:“咱们这儿管理费是每年800块,包括草坪维护、碑面清洁;要是没时间来祭扫,我们有代祭扫服务,300块一次,给拍视频,连碑缝里的草都给拔干净。”张阿姨点头:“我眼神不好,以后麻烦你们多照应。”小陈笑着说:“阿姨您放心,我们这儿有专门的客户群,每天发园区的照片,您要是想老伴了,随时找我要视频。”
走出“福位区”的时候,张阿姨站在小池塘边看白鹅划水。“就选这儿吧。”她忽然说,手指向刚才摸过的那排碑,“11.2万,虽然超了点预算,但老伴生前爱静,这儿能听见流水,能闻着桂香,比挤在市区强。”小陈赶紧拿出确认单:“阿姨,我帮您标注一下,这位置的编号是‘福2-18’,明天就能办手续。”张阿姨接过笔,在确认单上签名字,笔尖有点抖,却写得很认真。
那天傍晚走出墓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