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掠过指尖,我握着一束白菊站在灵山宝塔陵园的入口,身边是三三两两的祭扫者——有的捧着刚折的柳枝,有的提着素色的果篮,脸上带着淡淡的怀念。最近常有人问我:“去灵山宝塔陵园需要预约吗?”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在不同时节的晨昏里,藏在陵园门口那盏永远亮着的引导灯里。
其实灵山宝塔陵园的预约政策,像一把“弹性的尺”,量着不同时段的需求。平时工作日,陵园里静悄悄的,只有鸟鸣和树叶沙沙声,这时来祭扫不需要预约,推门进去就能沿着青石板路走到亲人的墓碑前,连风都慢下来陪你说说话。但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“祭扫旺季”,情况就不一样了——清晨六点,陵园门口就排起了小长队,卖花担子的竹编筐里堆着刚剪的百合,广播里循环着“请出示预约码”的提示。这时候预约不是“选择题”,是“必答题”,因为陵园要控制人流,避免拥挤,让每一个人都能有足够的空间和亲人“对话”。去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亲眼看到一位阿姨因为没预约被拦在门口,急得眼眶发红,工作人员立刻帮她现场预约,还递了一杯温水:“阿姨别急,先歇会儿,预约码马上就好。”那一刻,风里的百合香更浓了。
那怎么预约呢?其实像点一杯奶茶外卖一样方便。打开灵山宝塔陵园的官方公众号,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就是“预约祭扫”入口——红底白字,像春天里的一朵桃花。点进去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祭扫日期和人数,再选一个合适的时段(比如清明当天分8:00-10:00、10:00-12:00、13:00-15:00三个时段),点击“提交”,手机立刻会收到一条带二维码的短信,这就是你的“入园通行证”。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怎么办?别担心,陵园门口的服务中心有穿蓝衬衫的工作人员,只要报出亲人的墓碑编号和身份证号,他们会用电脑帮你现场预约,连笔都不用你拿。我邻居张奶奶去年冬至就是这样做的,她攥着工作人员递来的预约单,笑着说:“比去超市买鸡蛋还简单。”
预约背后,藏着陵园的“小心思”。上个月我陪朋友去祭扫,她刚走到陵园门口就皱起眉头:“我带了一大箱祭品,怎么走啊?”旁边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立刻过来:“阿姨,我们有临时寄存处,就在门口左边,免费的。”说着帮她把箱子提到寄存处,还贴了个写着名字的便签。进了陵园,青石板路两旁插着小旗子,上面写着“往左是松涛区”“往右是梅香区”,连指示牌都做了圆角处理,怕碰着小朋友。休息区的石凳上放着用布包着的坐垫,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巾,甚至还有一个“应急药箱”——里面有创可贴、风油精、降压药,像家里的药箱一样全。朋友蹲在墓碑前放祭品,我坐在石凳上喝矿泉水,风里飘来桂花香,忽然觉得:预约不是麻烦,是陵园给每一个怀念者的“温柔缓冲”。
昨天傍晚我离开陵园的时候,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,一位老爷爷蹲在墓碑前,用软布擦着碑上的灰尘,旁边放着一盒没打开的桂花糕——那是他老伴生前最爱的。他擦得很慢,每一下都很轻,像在抚摸老伴的手。风掀起他的衣角,桂花糕的甜香混着松针的香气飘过来,我站在旁边看着,连呼吸都慢下来。这时陵园的广播响了:“亲爱的祭扫者,今天的闭园时间是17:30,请大家注意时间。”声音很轻,像怕吵醒睡着的人。
其实关于“灵山宝塔陵园需要预约吗”的问题,答案从来不是“是”或者“否”,而是“我懂你的怀念,所以帮你把路铺得更平一点”。平时的“不用预约”,是给你留一份“说走就走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