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林姐去长城华人怀思堂祭扫,她提前三天就把手机备忘录翻烂了——不是怕找不到地方,是怕误了班车。"那地方藏在昌平十三陵的山坳里,离市区40多公里,上次打车去花了一百八,回来站在山脚下等公交,风灌得脖子疼。"她揉着太阳穴说,语气里是藏不住的焦虑。
我跟着她查怀思堂的官方信息,才摸清楚班车的"规律":平时每周六、周日及法定节假日,会有两趟固定班车从市区出发——一趟在积水潭桥南的"德胜门西站"集合,另一趟在安定门地铁站B口,都是早上8点准时发车。"得提前一天打电话预约,不然没位子。"林姐盯着公众号里的通知,立刻拨了客服电话确认,末了松口气:"幸好能约上,不然我真怕走错路。"
第二天清晨我们坐上班车时,车里已经坐了大半人:有拄着拐杖的老人,手里攥着叠得方方正正的黄纸;有抱着鲜花的年轻人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;还有个妈妈牵着5岁的孩子,小声说"等下要轻轻说话哦,爷爷在睡觉"。班车裹着薄雾驶出市区,沿着京藏高速向北,路过居庸关烽火台时,阳光刚好爬上长城的砖缝,把车内的空气染成暖金色。司机师傅是个老北京,一边转方向盘一边念叨:"我开这班车快十年了,每周都走这条路——你看,过了居庸关,山就绿了,风里都有松针的味儿。"
其实除了班车,还有些"备选方案":自驾的话,从市区走京藏高速到"十三陵出口",再沿昌赤路往西北开8公里,就能看见怀思堂的石牌坊;山脚下有个挺大的停车场,周末也不会挤,就是山路弯道多,得慢着点。要是选公共交通,能坐314路公交到"长陵"站,再打个车上去——不过公交要绕路,得提前算好时间,免得误了祭扫的时辰。
到怀思堂的时候刚过9点半。山风裹着松涛声吹过来,远处的长城像条巨龙卧在山脊上,怀思堂的白墙黛瓦藏在松林里,连鸟叫都轻了些。林姐抱着菊花往里面走,我站在门口,看着后面的班车陆续停下:有的载着全家老小,手里拎着保温桶(里面是故去的人爱吃的饺子);有的是孤身一人,怀里抱着本旧相册——每个人的脚步都很慢,却很稳,像在赴一场早就约好的"见面"。
林姐蹲在墓碑前,把菊花摆整齐,又摸出块手帕擦了擦碑上的字。"我爸以前总说,要带我们去爬长城,结果没等到。"她声音轻得像片云,"现在坐班车就能到,相当于替他完成了心愿。"风掀起她的衣角,我看见碑上的照片——是她爸年轻时在长城上的留影,笑容比阳光还亮。
离开的时候我们坐15点的班车返回。车窗外的夕阳把长城染成橘红色,林姐靠在座位上,手里攥着那张旧照片。"下次再来,我还坐这班车。"她轻声说,"不是因为方便,是因为这条路走得越慢,越能想起他——比如路过居庸关时,我会想起他说'长城的砖缝里藏着秦始皇的兵';比如看见山脚下的杏花,我会想起他去年春天给我摘的杏花糕。"
司机师傅听见了,笑着接话:"我开这么多年班车,从来没见过有人催着发车。大家都愿意慢慢走,慢慢看——毕竟这条路,是往心里走的。"
其实关于"班车"的问题,从来不是单纯的路线查询。它更像一根温柔的线,把市区的烟火气和山里的宁静连起来,把活着的人的思念,和故去的人的牵挂连起来。就像那天的班车里,有个阿姨抱着一盒绿豆糕,说"这是我妈生前最爱的,班车晃啊晃,像她以前拍我后背的节奏";有个小伙子捧着台旧收音机,说"我爸总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