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朋友选陵园的时候,她攥着两张皱巴巴的宣传单问我:“万佛和天寿,到底哪个更适合我妈?”我没急着给答案,反而陪她跑了两趟——有些事,得踩过那里的土、吹过那里的风,才能摸透心里面的“适合”。

先说说最实际的交通。万佛华侨陵园藏在门头沟万佛堂村的西山脚下,得沿着109国道往山里扎,过了军庄收费站,路边的高楼慢慢变成了连成片的山,再拐两个弯,就能看见青石板刻的“万佛华侨陵园”门牌。那天我们去时刚下过雨,山路有点滑,朋友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,可车窗缝里钻进来的风却甜得很,混着松脂和湿润的泥土味。等开进园区,扑面而来的是漫山的松柏,连鸟叫都比市区里的清亮。而天寿陵园在昌平南口镇,离京藏高速入口就3公里,坐345路公交到南口站,再走10分钟就到了。朋友说,她每周都要去看妈妈,天寿的交通让她不用早起赶山路,周末睡个懒觉再去,也能赶上中午的太阳。

再看环境——万佛的美是“野”出来的。园区顺着山体往上铺,青石板石阶踩上去硌脚却踏实,两边的松柏是种了二三十年的老苗,枝桠伸得老长,像给每段路都撑了把绿伞。山顶有个小平台,能看见远处的西山,云飘得慢,连风都轻得像没动。我们在半山腰碰到守园的李大爷,他蹲在石阶上抽烟,烟卷儿的火星子在松影里一明一暗:“这山上的树都是原生的,夏天没蚊子,冬天雪落得厚,去年有户人家来扫坟,说他们家老人托梦,说在这儿睡得香。”而天寿的美是“养”出来的。园区里的路是平平整整的柏油路,两边种着玉兰、海棠、银杏,四季都有花看。春天玉兰开得像堆了满树的云,秋天银杏落得像撒了一地金叶子,还有个叫“静湖”的小池塘,湖边有座红顶的小亭子,很多人坐在那儿跟亲人说话。朋友蹲在湖边看金鱼,手指碰了碰水面:“我妈生前最爱逛北海公园,这儿倒像把公园搬来了。”

说到文化和服务,两家的性子就更不一样了。万佛是华侨陵园,门口的接待处摆着中英文宣传册,工作人员说,他们既能办华侨的安葬手续,也能帮国内家庭做佛教仪式——园区里有个小佛堂,逢初一十五会有师傅来念经,香案上的香炉总冒着轻烟,连空气里都飘着檀香味。朋友摸了摸佛堂的门框,木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:“奶奶信了一辈子佛,要是选在这儿,应该能听见佛号。”而天寿的文化味更“活”。园区里有个“名人园”,陈晓旭、侯耀文、李默然都葬在这儿,墓碑设计得各有特色:陈晓旭的墓碑是块汉白玉,刻着“绛珠仙草归离恨天”;侯耀文的墓碑是个相声舞台的模样,连话筒都雕得逼真。工作人员说,他们能帮客户定制墓碑,比如刻上亲人喜欢的诗句,或者做个小雕塑——有户人家给爱画画的老人做了块画板形状的墓碑,上面刻着老人的画稿,风吹过的时候,连颜料的纹路都像在动。朋友站在名人园的玉兰树下,抬头看花瓣落进手心:“我爸生前爱听相声,要是能跟侯耀文做邻居,说不定能天天听段子。”

万佛华侨陵园与天寿陵园比较哪个好?-1

最后算笔账——万佛的价格更实在,普通双穴墓大概七八万,而天寿因为交通方便、知名度高,双穴墓差不多十万起。朋友算了算,她的预算刚好够天寿的基础款,或者万佛的中等款。我问她:“你最怕什么?”她想了想,手指绞着衣角:“我怕自己懒,要是离得远,说不定慢慢就去得少了。”

万佛华侨陵园与天寿陵园比较哪个好?-2

后来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