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山陵园坐落在西山南麓的缓坡上,从市区开车过去不过四十分钟,却像闯进了另一个世界——沿途的香樟树排成长廊,转过最后一个弯,漫山的马尾松连成绿浪,风一吹,松涛裹着桂香飘过来,连心口的沉郁都轻了些。很多人第一次来,都会站在大门口的石牌前发呆:“原来陵园可以这么像家”。而如意区,就是这片“家”里最暖的那间房。

如意区的名字是老园长取的,他说“人这一辈子,求的就是个如意”。这片区域在陵园的中轴线上,坐北朝南,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坪,春天开二月兰,秋天落银杏叶,中间留着一条青石板路,刚好能容两个人并排走——像极了小时候和父母牵手逛公园的路。每排墓之间都种着紫薇或者海棠,不是那种密不透风的绿化,而是疏疏朗朗的,给每座碑都留了“呼吸”的空间。有次碰到一位姓王的先生,他蹲在母亲的碑前擦照片,指着旁边的海棠树说:“我妈生前最爱海棠,以前在阳台养了三盆,现在好了,这里的海棠比家里的还艳,她肯定喜欢”。很多人来选墓,先看环境,再问价格——毕竟,要给最亲的人找个“家”,环境是“脸”,价格是“心”,都得合心意。

归山陵园如意区价格-1

说到如意区的价格,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“高不可攀”。单穴墓的价格大多在10到15万之间,双穴墓则在18到25万左右——具体得看位置和墓型。比如靠近“福泽台”的那几座,正对着陵园的放生池,能看见池里的红鱼游来游去,价格会比同排的贵个三千块;而靠“静思亭”的区域,虽然位置稍偏,但旁边有棵百年的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很多小纸条,都是生者写给逝者的话,反而成了“抢手货”。墓型也很贴心,碑身用的是汉白玉或者花岗岩,刻的花纹不是那种夸张的龙凤,而是云纹、莲花或者梅枝,更像家里的摆件。销售小周说:“上周有个姑娘预算12万,本来想选靠里的位置,结果看见靠草坪的那座碑前有株粉色月季——她妈妈生前最爱的颜色,咬咬牙加了两千块买下来。她蹲在碑前说:‘我妈以前总说月季是小太阳,现在让小太阳陪着她,我放心’”。其实价格里藏的从来不是数字,是“把爱变成具体样子”的心意:你愿意为“妈妈的月季”多花两千,为“爸爸的云纹”多添一千,都是把思念落成了可触的温度。

归山陵园如意区价格-2

更让人安心的,是价格背后那些“看不见的心意”。如意区的园丁不是“完成任务”式修剪花草,而是“按家属的要求”——张阿姨的先生爱兰,就种墨兰;李叔叔的女儿说妈妈喜欢茉莉,就换茉莉。清明的时候,陵园会免费提供菊花和清洁工具,不用家属扛着大包小包来;要是实在来不了,代祭服务会拍一段小视频:给碑擦灰,给花盆浇水,甚至对着碑说一句“阿姨,今天天气好,我帮你把毛毯晒了”。冬天雪下得大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蹲在如意区的碑前扫雪,先用竹扫帚轻轻扫掉表面的雪,再用干毛巾擦干净碑身的水,生怕冻着碑上的照片。旁边的李奶奶攥着保温杯站着,眼睛红红的:“我儿子在外地,要是没有他们,我都不知道怎么来扫雪”。这些细节从来不是“额外服务”,是如意区该有的“家的样子”——就像你给家里换灯泡、擦桌子,不是因为要收钱,是因为“这是家”。

那天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如意区的碑都染成了暖金色。一位老太太坐在草坪的长椅上,怀里抱着个布包,里面是刚给老伴买的桂花糕。她摸着布包说:“以前他总嫌我买的桂花糕太甜,现在好了,我每天都来,把糕放在他碑前

归山陵园如意区价格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