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蜡梅的冷香钻进衣领,我拎着外婆熬的桂花糕,跟在她后面往地铁口走。她攥着我的袖子慢下来,指尖泛着凉:“咱能坐班车不?去年那辆绿牌子的车,师傅还帮我拎过祭品。”外婆的问题,像根细针戳了戳我——上周做攻略时,我特意查过温泉墓园的交通,可真正站在地铁口,才懂老人要的不只是“有没有车”,是“能不能放心走这趟路”。

答案是有的,而且那辆班车比我想的更“有人味”。在安河桥北地铁口的树荫下,我找到了那辆淡绿色中巴,车身上“温泉墓园祭扫专线”的白字被晨露浸得发亮。司机师傅正举着小本子登记,看见我们过来,抬头笑:“是张阿姨吧?昨天打电话预约的,位置留好了,靠窗户的座儿。”原来班车需要提前一天打墓园电话8240xxxx预约,尤其是清明前两周,每天能发五班车,晚了真没位置——师傅说上周六有个阿姨没预约,站在车边抹眼泪,还是他跟后面乘客商量,挤了个空位出来。

七点整,班车准时启动。后座的李阿姨跟旁边大姐聊开了:“我每年都坐这趟车,比自己开车强十倍——墓园的停车位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,去年我女婿绕了三圈,最后停在二公里外的村口,走得脚都肿了。”司机师傅接话:“可不是嘛,上周拉了满满一车老头老太太,有个阿姨带了三大包祭品,我帮她搬上车时,她攥着我手说‘小伙子,我儿子在外地,亏得有你’——你看,这哪是开车,是帮人搭个回家的桥。”车路过西北旺早市时,有人指着窗外喊:“那卖包子的摊!去年我坐班车前买了两个,热乎的,正好当早餐。”话音未落,后座的阿姨已经摸出手机:“我得拍张照发群里,让老姐妹下次也来尝。”

温泉墓园有班车吗-1

四十分钟后,车稳稳停在墓园门口。车门刚打开,两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就举着牌子迎上来,一个扶着外婆下车,一个接过我手里的桂花糕:“阿姨慢点儿,台阶滑;姑娘,祭品我帮你拎,里面坡陡。”下车点旁边的小亭子里,摆着保温桶和一次性纸杯,墙上贴着彩色地图,标着“玉兰区”“青松区”的位置——连卫生间的方向都画了个小箭头。外婆坐在石凳上歇脚,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热水,抿了一口说:“你看,比去年打车顺多了,不用找停车位,不用跟司机讲半天路线,连热水都现成的。”

其实那辆班车之外,墓园的贴心藏在更细的地方。比如下车时志愿者会递上一根折叠拐杖:“里面坡多,老人拿着稳当;比如要是祭品重,有小推车可以借,车把上还绑着棉垫,握着手不冷;甚至连“赶时间”都考虑到了——要是有事没法等,把祭品交给工作人员,他们会帮着摆在墓碑前,拍张照片发过来。外婆蹲在外公的墓碑前,把桂花糕摆成小堆,又摸出块手帕擦碑上的灰尘:“老周,今年坐班车来的,师傅认识我,志愿者还帮我拎东西——你看,我没给你丢人。”风里飘过来蜡梅香,她抬头时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。

温泉墓园有班车吗-2

离开的时候,我们又坐上了返程的班车。司机师傅递来一杯热水:“姑娘,帮你外婆捂捂手。”后座的阿姨跟我们搭话:“明年再来啊,我帮你们占位置——我跟师傅熟,他记着我爱吃酸菜包子。”车窗外的树影往后退,外婆靠在我肩上,手里攥着志愿者给的小贴纸——那是朵淡粉色的蜡梅,贴在她外套上,像春天提前开了。

温泉墓园有班车吗-3

其实所谓“方便”,从来不是冰冷的路线图。是司机师傅记着你的名字,是志愿者递来的热水,是同车人聊起“去年的包子”时的热乎气——那辆淡绿色的班车,载的不是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