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陪小夏去选墓地,她攥着父亲的旧照片坐在副驾,沿着潮白河的堤岸开了二十分钟,两边的旱柳漏下细碎的光斑,风里忽然飘来桂花香——潮白陵园到了。大门没装那种肃穆的铁门,而是一排木质栅栏,保安笑着递来菊花茶,说"先逛逛,累了去接待中心坐",倒不像之前去的某些公墓,一进门就让人喘不过气。

其实潮白陵园的位置挺妙的,在通州与燕郊的交界处,从国贸开车四十分钟,或者坐地铁6号线到物资学院站转公交,半小时就能到。园区依着潮白河的弯道建,左边是桃林,右边是人工湖,湖边的石凳上刻着"逝者如斯",倒没有刻意的悲伤。接待的张姐说,来这儿的客户一半是北京东边的,嫌昌平太远;一半是燕郊的,觉得这儿比本地小公墓正规,"去年有个客户从国贸过来,说'开车能看见河,比钻山沟舒服'"。

说到价格,张姐先翻开价目表,指着最上面的"生态墓"说:"这是最便宜的,适合喜欢简约的家庭。"比如树葬,就是把骨灰埋在桃树下,立一块巴掌大的铜牌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,才1万2;花坛葬更省空间,骨灰混在花肥里,种上月季,碑是嵌在花坛里的长方形石板,要1万——"去年还是8000,今年花苗涨了价,不过还是比传统立碑便宜一半"。生态墓的客户大多是年轻人,觉得"没必要搞那么大的碑,能留个念想就行",但要提前排号,因为园区里的桃林就那么一片,每月只放10个名额。

传统立碑是园区的"主流款",价格从3万到8万不等,差别全在"位置"和"碑型"。张姐带我们去看了两个墓位:一个在园区中间的"兰园",墓碑是芝麻灰花岗岩,刻了几枝兰花,旁边种着冬青,要4万5;另一个在潮白河堤岸的"江湾"区,墓碑是汉白玉的,旁边立着棵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的糖纸(应该是祭扫的人放的),要7万2,"这排上个月刚空出来两个,昨天有人定了一个剩下 的得等下周"。原来靠景观的、离主干道近的(祭扫不用走太远)、或者"背靠小坡"的(老人们说"有靠山"),都要贵个两三万。还有碑型,比如带扶手的家族碑,能刻三代人的名字,则要比单碑贵1万5。

潮白陵园各墓地价格-1

艺术墓就更"私人定制"了,接待中心的展示区摆着个青石板墓,上面刻了整幅《千里江山图》,石缝里还种着三叶草,张姐说这是去年一个客户定的,花了12万:"他父亲是画家,一辈子喜欢《千里江山图》,所以特意找雕刻师刻的"。艺术墓没有"固定价",全看定制需求--刻一幅画、加个石桌、或者做个小庭院(能放石凳喝茶),价格从8万往上走,最贵的是家族墓,占了半亩地,设计成小花园,要20万以上。

不过张姐反复提醒:"别光看价格,得算'隐性成本'"。比如服务,潮白陵园有免费的祭扫班车,每周六日从国贸地铁站发车,不用自己开车堵在通燕高速上;售后维护更贴心,每年清明前会有人帮着擦墓碑、拔草,去年有个客户的碑面被小孩划了道痕,陵园免费给补了漆。还有合法性,她拿出一本红色封面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说"咱这是民政局批的,不是'野公墓',买了之后给《墓穴使用证》"--小夏翻着证上的公章,说"之前看了个燕郊 的小公墓没证,不敢买"。

潮白陵园各墓地价格-2

从陵园出来时,夕阳把潮白河染成金红色,小夏摸着湖边的石凳说"我爸爱钓鱼,如果选这儿,他应该会喜欢"。其实选墓地从来不是"买块地"那么简单--是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