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末的下午,我陪朋友去归山陵园看她爷爷的墓。车刚开进园区,两排高大的马尾松就挡住了外头的杂音,风卷着桂树的香往衣领里钻,路两旁的麦冬草长得齐整,像给地面铺了层浅绿的绒毯。朋友蹲在墓前摆菊花,轻声说:“爷爷生前爱去老家后山的松林里下棋,这里的风跟老家一模一样。”那瞬间我突然懂了,为什么归山的自选墓总有人愿意等——它不是冷冰冰的墓地,是把“老家的后山”搬来了城里。
归山的自选墓,核心就是一个“选”字,选的是和自然相处的方式。园区里分了三个主要区域:松鹤区靠北,挨着一片几十年的老松林,风穿过松枝的声音像翻旧书;映湖区在中间,临着个不大的人工湖,夏天能看到白鹭站在湖边的石头上发呆;福泽区在南边,挨着园区的小花园,春天玉兰开得满树白,像落了场不会化的雪。不同区域的价格差得挺实在:松鹤区的单人自选墓起步价大概8万,面积1.2平左右,够放下爷爷的棋谱和半盒桂花糕;要是选双人墓,面积加到1.8平,价格就得11万起,刚好能容下老两口的合照。映湖区更俏,因为能看到湖水泛着光,单人墓起步就到了12万,双人墓要15万,朋友说她有个亲戚就选了这里,“每次来都能看到湖面的云,跟老家门口的河一模一样”。福泽区倒亲民些,单人墓7万起,离入口近点,但胜在花开得热闹,适合喜欢“有人气”的老人。
归山的价格里,藏着不少“不藏着”的实在。比如基础价格已经包含了挺多服务:墓碑的基础刻字——名字、生卒年,还有一句简短的家训(宁静致远”或者“好好吃饭”);每年两次的养护,春天剪草坪、秋天扫落叶;甚至连墓前的小石桌都帮你摆好,不用额外花钱。要是想有点“私人化”的东西,也有明明白白的选项:比如把普通的花岗岩墓碑换成汉白玉,得加2万左右,汉白玉的纹路更润,阳光下会泛着温温的光,像老家灶台上的瓷碗;或者在墓边加个微型花坛,能种点太阳花或者常春藤,加1万,朋友她爷爷的墓就加了这个,现在常春藤已经爬过了墓碑的边角,像给墓围了条绿围巾。工作人员说:“这些钱不是乱加的,汉白玉得从房山运过来,花坛的土得换三层透气的腐殖土,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。”
选墓的门道,倒不是“越贵越好”。我碰到过一位穿蓝布衫的大叔,蹲在松鹤区后排量尺寸。他说:“我爸生前最烦吵,前排离路近,偶尔有车过,后排挨着松林,连鸟叫都比前排轻,还比前排便宜2万。”还有对小夫妻,给去世的母亲选了福泽区的双人墓,10万出头,“我妈生前爱养花,这里的小花园春天有玉兰,秋天有菊花,她肯定喜欢”。归山的管理员跟我说:“好多人来问‘最贵的在哪’,其实选墓是选‘合心意’——你要松风,就选松鹤区;要水声,就选映湖区;要花香,就选福泽区,每一份价格里,都藏着对应的‘心意’分量。”
走的时候,碰到一位穿藏青旗袍的阿姨,蹲在墓前摆桂花糕。她把塑料盒掀开,桂花的香混着松风飘过来,嘴里念叨:“爸,这是你最爱的桂花糕,我绕了三条街买的。”我忍不住问:“阿姨,你觉得这里的价格值吗?”她抬头笑,眼角的细纹里都是光:“我老家后山的坟,现在被推平种果树了,我找了三年才找到这里——你听这松风,跟老家的一模一样,价格虽然比别的陵园贵点,但我爸住着舒服啊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松枝沙沙响,阿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