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找一处既能安放思念,又能与自然共生的安息地,其实不用走太远——大兴区黄村镇的天慈墓园,藏着一片能“长”出树的地方。
天慈墓园坐落在南六环外的芦求路上,像被城市轻轻捧在手心的一块绿玉。从六环的芦求路出口往南走两公里,就能看见入口处的绿化带——种满了大叶子的玉簪花,春夏开着淡紫色的小花,风一吹,香气裹着点泥土味飘过来。入口旁边有个卖鲜切花的小铺子,老板是个穿蓝布衫的阿姨,常把向日葵插在玻璃罐里,说“来这儿的人,都想带点生机回去”。再往东走十分钟,就是念坛公园的西二门,春天玉兰飘香的时候,风把花香吹进墓园,连柏树的枝叶都跟着软下来。
树葬区在墓园的东南角,正对着一片原生杨树林。这里的土是沙壤土,透气得很,适合种国槐、银杏和侧柏。每棵树底下有个小小的穴位,没有高大的墓碑,只有一块刻着名字的铜牌嵌在树穴边的石头里——铜牌磨得发亮,像藏着好多没说出口的话。夏天的时候,蝉鸣裹着树叶的味道飘过来,坐在树底下的石凳上,能听见远处杨树林的风声;冬天雪落下来,树枝上堆着雪,像给每棵树戴了顶白帽子。负责养护的老张每天都来,扛着锄头给树松土,说“去年种的国槐,今年都能遮着半个人了”。他总把矿泉水倒在树穴边,“树喝饱了,长得快,也能陪着底下的人”。

要是来这儿,交通倒也方便。坐公交的话,兴11路到“芦求路南口”站,下车往回走五十米就是入口;或者坐地铁4号线到天宫院站,打个车二十分钟就到。自驾的话,导航搜“天慈墓园树葬区”,门口有免费停车场,车位不多,但从来没见过排队——来这儿的人,都愿意慢点儿。要是实在找不到,给服务中心打个电话,接线的小王会细细说:“过了红色限速牌,再往前一百米,看见左边卖矿泉水的摊子,就右转。”
其实找地址的过程,也是找思念的归处。天慈的树葬区不在繁华里,也不在偏僻处,就在城市和自然的交界线上。就像那些留在树底下的人,既没离开烟火,也没离开风——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就是最温柔的回应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