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秋意来得比往年早一些,我陪邻居张阿姨去天山陵园那天,海淀区苏家坨的风里裹着凤凰岭飘来的桂香,陵园门口的两排枫树刚抖落第一片红叶子。张阿姨攥着已故老伴周叔的照片,念叨着“老周生前总说想找个能听见鸟叫的地方”,而天山陵园背靠西山余脉、面朝京密引水渠的环境,刚进大门就让她松了口气——道路两旁的国槐枝叶繁茂,远处的山尖还飘着点云,连风都比市区里软和。
说到2016年天山陵园的具体价格,其实挺接地气的。那会儿陵园主要分了三类墓型:传统立碑、生态墓和树葬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,价格在3万到8万之间——汉白玉材质、位置靠前的,大概7、8万;花岗岩材质、靠里一点的,3万多就能拿下。张阿姨一开始盯着汉白玉的看,摸了摸碑身的云纹说“老周以前写毛笔字,就喜欢这种润的石头”,可听到价格时皱了皱眉:“我退休工资就三千多,儿子刚还完房贷,这钱有点紧。”顾问赶紧指着右边的生态墓区:“阿姨您看那片草坪,花坛葬和草坪葬才1万到3万,环境一样好,还更贴近自然。”

我们跟着顾问走到生态墓区,脚下的草皮软乎乎的,每块墓位都嵌在青石板里,旁边种着一小丛二月兰。顾问蹲下来扒开草叶,指着石板上的刻字说:“这字是激光刻的,不会掉,您要是想加句话,我们免费帮您改。”张阿姨蹲下来摸了摸刻着“周树仁之墓”的地方,问:“这价格里还有别的服务吗?”顾问笑着说:“2016年我们新增了免费接送看墓,您住西直门是吧?明天就能派车来接;要是您以后不方便来,我们能帮着定期打扫,清明还能帮着摆鲜花。”张阿姨抬头看了看远处的山,说:“老周以前总说想去凤凰岭爬山,现在这儿就能看见山,挺好。”
最后张阿姨选了草坪葬里靠近油松的位置,价格2万2。她把周叔的照片放在石板上,用手帕擦了擦上面的灰尘,说:“老周,你看这儿能听见鸟叫,风里有桂香,比咱们以前住的胡同里热闹强多了。”后来到了冬天,我陪她去扫墓,发现那棵油松的枝桠上挂着陵园工作人员系的红绳——顾问说“怕雪压断树枝,我们系了绳固定”;碑前的草虽然黄了,但没有一根杂草,显然有人定期清理。张阿姨蹲下来,把带来的炒花生放在石板上(周叔生前最爱吃),对我笑:“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?老周在这儿,我放心。”
其实2016年的天山陵园价格,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。它是张阿姨摸到软草皮时的安心,是顾问递来热水的温暖,是工作人员系在树上的红绳——这些细节把“价格”变成了“价值”,让每个来选墓的家庭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合适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不是要花多少钱,是要让那个人,在土里也能感觉到暖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