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武胜路博物馆门口的公交站已经聚了不少人。王阿姨把刚蒸的青团用布包紧,隔着人群冲张叔招手——他们都是"天山陵园专线"的老熟人。每年清明、冬至,或者只是忽然想给老伴儿捎盒桂花糕,这趟绿漆大巴就是他们最稳的"老伙计"。

其实早先大家都犯过难。天山陵园藏在青浦郊野,自驾要堵上小半天,停车场挤得连车门都难打开;坐公交转地铁得倒三趟,提着祭品走两步就喘。后来陵园开了专线班车,才算把"思念的路"铺顺了。常坐的人都摸透了规律:人民广场起点站在武胜路博物馆门口,早8点准时发车;接着绕到漕溪北路公交枢纽,8点20分接人;再到淞虹路地铁站,8点40分;最后一站是徐泾东公交站,9点整。全程1小时20分钟,刚好够把要跟亲人说的话在心里过一遍——今年孙子考上大学了"或者"家里的猫又胖了"。

天山陵园班车路线查询表-1

想查班次不用翻生硬的表格。陵园公众号"上海天山陵园"的"服务指南"里点"班车查询",就能看到每周的调整——节假日会加开9点的加班车,周末保持两趟正班;嫌看手机麻烦就打400-820-1115,接线员会把站点和时间说得分明。连站点的保安师傅都记熟了班次,碰到拎着祭品的人问,笑着拍胸脯:"明天8点,我帮你占个能放花的位置。"

天山陵园班车路线查询表-2

张阿姨是这趟车的"活地图"。老伴儿走了五年,她每月坐两趟班车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她扛着花束转了三趟地铁,腿软得差点摔在陵园门口。后来听邻居说有专线,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人民广场等,司机师傅一眼就看出她是新手,帮着把花束搬上行李架,还提醒"等下出口有志愿者,跟着走就行"。从那以后,张阿姨成了"义务向导",碰到站在站点犹豫的年轻人,总主动凑过去:"姑娘,是不是去天山陵园?跟我走,这趟车没错。"

下午1点返程车发动时,车厢里静了下来。有人抱着亲人的照片靠在窗边打盹,有人摸着口袋里的骨灰盒标签发呆。司机师傅会把车速放得缓一点,路过村口那株老桂树时,还会打开窗户——桂香涌进来的瞬间,像极了老伴儿在世时递来的那杯热桂花茶。

这趟车从来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。它载着刚出锅的青团,载着带露的白菊花,载着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。那些查班车路线的人,查的哪里是一张表格?是能摸到思念的路啊。下次你要是站在站点张望,看见绿漆大巴开过来,车门打开的瞬间——像极了亲人在说:"我等你很久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