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风裹着槐花落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张阿姨找景仰园——她攥着丈夫生前的笔记本,封皮上还留着茶渍,里面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写着“想找个有山有树的地方”。这是很多人来这儿的原因:不是找一个冰冷的地址,是找一个能把“想念”轻轻放下来的角落。
景仰园的具体位置在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北的天寿山脚下。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,十三陵是明朝皇家陵寝所在,天寿山像个巨大的臂弯,把这片土地揽在怀里——三面青山环伺,南边敞着口对着一片开阔的农田,刚好符合老人们说的“藏风聚气”。从市区开车过去不算远,走京藏高速到十三陵出口下,转昌赤路往山里开,沿途会经过长陵的红墙、庆陵的古柏,等路边的松柏从零散变成成片的绿海,就能看到“景仰园骨灰林”的红漆牌子,嵌在两棵老松树之间,字里都浸着松脂的香。

要是没开车,公交也能摸到这儿。坐345快到昌平东关,转昌67路公交,末站就是景仰园。我上周坐这趟车时,司机师傅还跟我唠:“这趟车早高峰没人,晚高峰全是去看人的——有的拎着鲜花,有的揣着饺子,还有个老太太总带一小瓶二锅头,说她老头爱喝。”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变成玉米地,再变成连绵的青山,等你闻到空气中的松针味越来越浓,就知道该拎起脚边的篮子下车了。台阶口的石狮子上趴着只猫,见人来也不躲,眯着眼睛看你,像在说“慢点儿,不急”。

走进景仰园的大门,第一声入耳的是松涛——不是那种呼啸的风,是松柏的枝叶互相摩挲的声音,像有人在轻轻翻书。沿着石板路往里走,两边是整齐的纪念林,每棵树都挂着小铜牌,有的写着“爸爸的橡树”,有的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,还有的贴了张幼儿园的画,画里的小孩举着气球。张阿姨站在一棵油松前,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树皮:“他以前在阳台养过一盆小松树,总说‘等退休了要去山里看大松树’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松针落进她的衣领,她笑了,像听见了什么秘密。
其实很多人找景仰园,找的不是“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长陵村北”这个地址——是找“山脚下的风”“松树上的阳光”“能坐下来跟亲人说说话的石头”。就像门口的老管理员说的:“来这儿的人,手里都攥着点东西——有的是照片,有的是旧毛衣,有的就是一句话。等他们找到那棵树、那个碑,把东西放下,脸上的皱眉头就舒开了。”
上周离开时,张阿姨把丈夫的笔记本挂在了松树上。风掀起一页,上面写着:“今天看见山上的云,像你织的围巾。”我抬头看天,云真的像条软乎乎的围巾,飘在景仰园的上空。原来最好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数字,是“山在,树在,思念在”的地方——而景仰园,刚好就在十三陵的山水里,等着每个想要“再靠近一点”的人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