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的清晨,地铁4号线安河桥北站长西北口的蓝色站牌下总攒着些拎着鲜花的人——他们是等着坐温泉墓园班车的家属。对于住在市区的人来说,祭扫最头疼的不是买祭品,是怎么把“牵挂”顺顺利利送到墓园门口。而温泉墓园的班车,刚好把这份“顺意”写进了路线里。
温泉墓园的班车路线像特意为家属画的“便民线”:一条从安河桥北出发,串起西苑公交站、海淀公园东门,最后钻进西山脚下的墓园;另一条从西直门公交枢纽发车,途经动物园公交站、白石桥南,把西城的家属也揽进怀里。我上周陪妈妈去,选的是安河桥北的早班车——6点50分第一班刚停稳,司机师傅就跳下来开后备箱,对着拎着纸扎花的阿姨笑:“您这花裹得紧,放后备箱里别压着。”妈妈拎着一盒桂花糕,师傅顺手接过去放行李架,还提醒:“等下到墓园,门口有免费的清水,给你爸擦碑用得着。”
说到发车时间,得拆成“日常款”和“高峰款”才清楚。平时非祭扫季,安河桥北的班车每30分钟一班,早6点50分到下午3点30分收车;西直门的晚10分钟,7点整发车。可一到清明、冬至前两周的高峰,班车就像“上了发条”——安河桥的早班车提前到6点20分,西直门的到6点30分,间隔缩短到15分钟一班,末班车也拖到下午4点30分。上次清明前一周我去,8点15分的车刚坐满,后面又跟来一辆空车,师傅喊:“后面的师傅跟着呢,不用挤!”

除了时间,班车里藏着好多“没写在时间表上的细节”。比如司机师傅都记着“慢”字诀:过西苑桥的坑洼路会踩轻油门,怕颠散了车上的白菊;遇到老人拎着重的花圈,会主动绕到车后帮忙搬,还说“我来我来,您扶着栏杆就行”。还有次我遇到位找不到站点的阿姨,站在安河桥北出口转圈,师傅刚好下车抽烟,赶紧迎过去:“阿姨您是不是找墓园班车?往这儿走200米,蓝牌子那儿,我帮您拎着这个花篮。”
其实最暖的是“时间里的弹性”。平时末班车是3点30分,但要是遇到家属没赶上,师傅会多等5分钟——上周有个姑娘跑过来时,车已经发动了,师傅赶紧踩刹车:“姑娘别跑,我等你!”还有节假日的“加密班”:清明前两周,每15分钟就有一班车“递”过来,早班车提前到6点20分,就是怕老人起得早,等得慌。
有次坐末班车回去,车上有位阿姨抱着个陶瓷罐,一直盯着窗外的西山发呆。师傅默默把车内温度调高了两度,又递了杯温热的矿泉水——他知道,坐这车的人怀里揣的不是普通行李,是没说出口的想念。而班车的轮子,就是把这份想念轻轻送到碑前的“摆渡人”。
最后想跟大家念叨:要是怕赶不上车,提前10分钟到站点就行,师傅会提前开闸;要是带了行动不便的家人,直接跟师傅说,他会把后车门的木板铺好,方便轮椅上下;调度电话记好:010-xxxxxxx,迷路时打过去,接线员会像邻居一样指路。其实温泉墓园的班车从来不是冰冷的时间表,是一群人用“心”攒出来的“便民经”——它知道你要去看谁,也知道你路上需要什么。
下次去祭扫,不妨早一点到站点,看看清晨的风里,那辆蓝白相间的班车正等着把你,和你的牵挂,稳稳送到想去的地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