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静安墓园总裹着桂香,风一吹,香气就钻进衣领里。我陪小夏来帮她妈妈选长眠地时,她攥着妈妈生前爱吃的桂花糕盒子,站在门口石狮子旁问我:“你说,妈妈会喜欢这里吗?”旁边穿墨绿制服的业务员笑着迎上来,手里捧着本翻得起卷边的价目表——我们的话题,就这样落在了2016年的墓园价格上。
业务员的价目表是淡蓝色的,第一页写着“2016年静安墓园价目细则”,字迹是打印的,边缘有些模糊。他用指尖点着表格说:“今年的价格分得挺清楚,最实惠的是花坛葬,3800块,骨灰和花瓣一起埋进花坛,每年春天会换新的月季和雏菊;标准双穴墓基本在3万到5万之间,石材是芝麻白花岗岩,碑型是简单的长方形,刻字免费,最多能刻12个字;要是想要有点心意的艺术墓,比如加个小雕塑或者定制浮雕,就得10万往上走,材料用印度红或者黑金砂的话,价格还得加。”小夏凑过去,手指停在“景观墓”那一行:“这个比普通墓贵2000?”业务员点头:“就是靠近湖边那排,去年刚种的垂丝海棠,春天开得满树粉,好多家属就想要那个位置,所以贵点。”

我们跟着业务员往墓园深处走,脚下的青石板路泛着浅灰的光,两边的墓前有的摆着青瓷碗,有的放着毛绒玩具。路过一排靠近主干道的墓时,业务员指了指:“你看这排,家属来祭拜不用绕路,每座比里面贵3000;旁边那排靠竹林,风一吹沙沙响,安静得很,价格就低2000。还有石材,你摸这个——”他蹲下来敲了敲一块浅灰的碑,“这是福建的603花岗岩,密度高,雨打不花,比普通石材贵1500。”小夏蹲下来摸了摸碑面,指腹沾了点细灰:“妈妈最怕吵,不要主干道的。”业务员立刻接话:“那竹林后面那排刚好,4万2,碑型是弧形的,和你之前说的‘妈妈喜欢圆乎乎的东西’正好合。”
旁边有个穿藏青外套的阿姨正和另一个业务员掰扯:“去年我来看还是3万8,今年怎么涨5000?”业务员挠着头笑:“阿姨,您也知道,今年上海土地指标紧,墓园就这么点地,加上石材运费涨了10%,人工也贵了,价格实在没办法。不过现在政策管得严,墓型不能超过1平方,所以现在的墓都比以前小巧,总价其实没贵太多。”阿姨叹着气摇头:“早知道去年就定了,现在多花5000。”小夏拽了拽我的袖子,小声说:“幸亏我妈走之前念叨过要‘有树的地方’,不然我也得像阿姨这样急。”
最后小夏定了竹林后面的墓,碑上刻着“妈妈的桂香”——她妈妈生前最爱做桂花糕,灶上蒸着糕,整个屋子都是甜香。业务员帮她在碑旁边留了个小凹槽:“以后你带桂花糕来,就放在这儿,风一吹,香味能飘到墓里。”小夏摸着那个凹槽,眼睛有点红:“对,妈妈肯定能闻到。”风里又飘来桂香,比进门时更浓,裹着远处的鸟鸣,落在我们发顶。

走出墓园的时候,夕阳把门口的石狮子染成了金红色,小夏抱着桂花糕盒子,回头望了眼墓园里的竹林。我想起业务员刚才说的话:“其实选墓不是选贵的,是选‘对的’——能让家属想起妈妈的桂花糕,想起爸爸的茶缸,那才是好地方。”2016年的静安墓园价格里,藏着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每一个家属想要“给亲人最好的”的心意:有人想要海棠花,有人想要竹林,有人想要能放桂花糕的凹槽,这些心意揉进价格里,就成了最温暖的注解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