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裹着潮白河的水汽来的。当市区的银杏刚染上浅黄,顺义潮白河畔的白蜡树已经把堤岸铺成了金毯——沿着这条金毯往东北走,穿过几丛开着细碎白花的野菊,朱红色的门楣就撞进眼里,铜制牌匾上"潮白陵园"四个大字,被风磨得发亮,却依然温温地泛着光。
要找潮白陵园其实一点都不难。它就安安静静卧在顺义区俸伯镇,潮白河东侧的堤岸旁。如果是自驾,从市区出发走东五环转京密路,到顺平路后往北开3公里,看见"俸伯镇"的蓝底白字路标右转,再走500米就能看见陵园的指示牌——灰石柱子上刻着松枝图案,箭头指向河的方向。要是坐公共交通更省心:地铁15号线到俸伯站,出站打车十分钟就能到,或者在站口坐顺1路公交,到"潮白陵园站"下车,往河边走两步,就能听见风里飘来的柏叶香。
我第一次陪朋友去的时候,是个清晨。风里还裹着潮白河的凉气,沿着陵园的青石板路走,两边的侧柏长得比人高,枝叶间漏下的阳光碎成金点,落在草坪上。草坪里种着几株国槐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折的纸船——大概是祭扫的孩子,把想对奶奶说的话,折成船放进了树洞里。再往里走有个小亭,飞檐上挂着铜铃,风一吹就"叮"的一声,像谁轻喊了一句"来了"。亭下石凳上还留着晨露,摸上去凉丝丝的,抬头就能看见潮白河的水,泛着淡蓝的光,慢悠悠往南流。
其实很多人选择这里,不只是因为地址好找。潮白河是北京的"母亲河",从燕山深处流下来,带着山的沉厚和水的温柔。陵园依河而建,等于把亲人托付给了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水——春天看河边的芦苇发芽,夏天听蝉鸣裹着水声,秋天捡一片白蜡叶放在墓碑前,冬天看雪落满松枝。连陵园的工作人员都带着股子温吞劲:上次我帮朋友找墓碑,穿藏青制服的师傅扛着个木牌子走在前面,边走边说"别急,3区的柏树下有棵小月季,是去年家属种的,很好认"——果然转过转角,那株月季正开着一朵粉花,在风里轻轻晃。

离开的时候,我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门廊下,手里捧着束野菊花。他把花瓣一片一片摘下来,往河里放,花瓣漂在水面上,跟着水流转了个圈,慢慢漂向远方。风掀起他的衣角,我突然懂了:潮白陵园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地址,是思念的"坐标"——它让你知道,想找的人就在那里,在潮白河的边上,在柏叶的香里,在每一阵吹过的风里。
下次如果有人问"北京潮白陵园在哪",我会说:顺着潮白河的金毯走,往有柏叶香的地方去,那里有朱红的门,有叮铃的铜铃,还有一条永远流淌的河——它等着每一个想"回家"的人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