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巷口桂树的香气钻进衣领,张阿姨攥着绣着牡丹的布包站在公交站台上,手机屏幕亮着宝云岭墓园的导航页——上周刚把父亲的骨灰迁过来,今天想趁着天气好去坐会儿,可指尖划过公众号的“预约”按钮,她忽然犹豫了:现在去墓园,到底要不要提前预约啊?
其实关于宝云岭墓园的预约问题,答案藏在“时间”里。像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期,园区肯定是要预约的——去年清明我陪邻居李叔去,没预约的话压根进不去门,门口的队伍排到了马路牙子,保安举着喇叭喊“今日预约已满”,李叔急得直搓手,还是工作人员帮他改到了第二天下午。可要是平时的周一到周五,尤其是上午9点前或者下午3点后,园区里人不多,直接刷身份证就能进。上周二我帮朋友去送鲜花,门口的保安笑着摆摆手:“这会儿没人等,直接进去吧,注意别踩了草坪。”

说到预约的具体方法,其实挺简单的。打开“宝云岭墓园”微信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祭扫预约”,填好亲属姓名、墓区编号、到访时间和人数,提交后就能收到确认短信——记得要填准确墓区编号,不然到时候在偌大的园区里找墓碑,可得绕不少路。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,也能打园区的服务电话(号码在公众号里能查到),接线员会耐心帮你登记信息。还有个小技巧: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12点的高峰段,选下午1点到3点,那会儿阳光正好斜斜照在墓碑上,风也轻,连柏树叶的沙沙声都慢了半拍,能安安静静和亲人说说话。
除了预约,还有些小事得提前念叨两句。墓园里不让烧纸,最好带鲜花或者绢花——上次看到一位老奶奶抱着大捆烧纸站在门口,工作人员没拦着,反而递了个印着莲花的环保袋,轻声说:“阿姨,换成花瓣吧,风一吹,亲人也能闻到香。”园区入口的服务台有轮椅租借,免费的,要是家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记得提前跟工作人员说一声;停车场在南门边上,早上8点前还有空位,晚了就得停到对面的临时车位,得走个五分钟,正好沿路看看园里的绣球花。
风里的桂香越来越浓,张阿姨终于点下了公众号的“提交”按钮——预约的是下午两点,刚好是父亲生前喜欢的晒晒太阳的时间。她把手机塞进布包,抬头看了眼公交站牌,10路车正好缓缓驶来。其实预约从来不是“麻烦”,是让每一次重逢都能更从容:不用挤在人群里踮脚找墓碑,不用因为没位置而匆匆离开,只要带着心意来,就能在柏树下、花坛边,好好陪亲人坐一会儿。比如说说巷口的桂树开了,比去年早了三天;比如小孙子上周学会了骑单车,摔了一跤却笑着说“不怕疼”;我昨天翻到你生前穿的藏青外套,口袋里还装着给我的水果糖。

车窗外的景色慢慢往后退,张阿姨摸着布包里的照片,嘴角轻轻翘了翘。宝云岭的柏树还是那么绿,墓碑前的小雏菊应该还开着吧?等会儿到了园里,她要把带来的百合放在碑前,再轻轻擦一擦碑上的名字——就像从前你帮我擦书桌那样。风从车窗钻进来,吹得布包上的牡丹纹轻轻晃动,她忽然想起父亲以前说过:“人走了,其实就是换个地方晒太阳。”今天的太阳这么好,他应该也在等着她吧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