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清苦掠过昌平的田埂时,我忽然懂了为什么很多人把最后的牵挂安放在这里——景仰园骨灰林的地址从不是一串冰冷的门牌号,而是藏在燕山余脉里的“回家的路”。

它坐落在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南,北靠天寿山主峰,南望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黛色轮廓,东边是定陵那片六百多年的古松林,西边挨着十三陵水库的粼粼波光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跟着导航走错了路,误打误撞钻进了仙人洞村的老巷子——青石板缝里冒出几株二月兰,墙上爬着老丝瓜的藤,村口的老大娘坐在槐树下剥毛豆,看见我拿着园区地图,笑着指了指西边:“顺着那排侧柏走,五分钟就到,石牌坊上有金字。”果然,转过巷口没多远,就看见青灰石柱上“景仰园”三个鎏金大字,被两侧的侧柏映得庄重,像在等一个“回家”的人。

其实很多人问过,为什么景仰园要选在十三陵脚下?答案藏在园区的“孝文化园”里。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在这里沉睡了六百多年,不是因为所谓的“风水”,是这片土地懂“陪伴”。园区的老园丁张叔在这里守了二十年,他说刚开园时,设计师就定了“树葬为主”的规矩:每一棵油松、侧柏都要选五年以上的树苗,每一个穴位都要避开古松的根——“树是活的,能陪着里面的人,比大理石碑更暖。”去年冬天我来拍雪景,看见张叔在一棵松树下扫雪,他说那棵树下面是位老教师,生前最喜欢带学生来十三陵认古柏,“现在好了,他天天能看见自己的‘学生’,树长得比别处都快。”

景仰园骨灰林地址-1

上星期陪陈阿姨来给老伴选位置,她沿着松树林走了半小时,最后停在一棵三百年的古柏下。那棵树的枝桠向西南方向弯着,像极了一把撑开的伞。陈阿姨摸了摸树干,眼里泛着光:“他当年接我下班,总把伞往我这边斜,自己半边身子在雨里。你看这树,是不是和他一样?”风刚好吹过,柏叶沙沙响,像有人在说“对呀”。陈阿姨蹲下来,摸了摸树底下的青砖:“就这儿吧,离十三陵近,离我也近——我住在昌平东关,每周坐昌67路来,能陪他说说话。”

其实景仰园的地址从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起点”——起点是我们对亲人的“记得”。就像园区门口的那句标语:“你走了,但树替我陪着你;我老了,但路替我记得你。”从市区来的路上,我看见很多人拿着鲜花,带着孩子,他们不是去“扫墓”,是去“看一个住在树里的人”。昌67路的司机师傅说,每到清明,这趟车挤得很,“都是去景仰园的,有的是儿子带母亲,有的是孙子带奶奶,手里的花不是白菊,是亲人喜欢的月季、桂花——他们说,树喜欢活的东西。”

风又吹过来,带着松针的清苦,混着远处十三陵水库的水汽。我站在园区的石牌坊下,看见一只灰雀落在柏枝上,叽叽喳喳叫着。忽然明白,所谓的“地址”从来不是一串数字,是“我知道你在哪里,我能找到你,我会来看你”——这才是景仰园最暖的“地址”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