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裹着槐花落尽后的清透,我陪 Aunt 去中华永久陵园看她父亲时,她坐在副驾上翻着老照片,突然指着窗外说:“你看那山尖,像不像你太爷爷当年戴的瓜皮帽?”顺着她的手望过去,燕山余脉的轮廓在阳光下泛着柔润的浅褐,像被岁月磨圆的往事,连风都慢了半拍——这就是中华永久陵园所在的地方,房山周口店镇。

很多人问中华永久陵园的具体地址,其实不是一串生硬的数字。从京港澳高速周口店出口下来,转进一条种满国槐的乡道,两边是刚收割完的玉米地,秸秆堆成小丘,偶尔有白鹅从篱笆里探出头。再往深处开两公里,就能看见一块青石碑,刻着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几个烫金大字,字缝里藏着松针的碎末——这是风吹过的痕迹。进了门,青石板路蜿蜒向山上延伸,两旁的松树有碗口粗,树影里藏着一座座墓碑:有的摆着孩子送的玩具汽车,有的压着泛黄的旧报纸,风一吹,松针落在碑前的白菊上,像有人轻轻说了句“我来了”。

中华永久陵园园陵园公墓地址-1

陵园的“坐标”从来不是冰冷的门牌号。Aunt 说第一次找这儿时,跟着导航绕了三个弯,最后是卖烤红薯的老太太指的路:“往前直走,看见那棵老槐树没?树后面的铁门就是。”老槐树的树干上有个大洞,里面塞着孩子们的小纸条——是写给先人的“信”。现在陵园有了免费接驳车,从地铁房山线苏庄站出来就能坐,司机师傅是周口店本地人,总笑着说:“要是秋天来,我给你们摘几个柿子,园子里的树结得稠,甜得很。”连交通都染着烟火气,像去串亲戚。

中华永久陵园园陵园公墓地址-2

为什么选在周口店?陵园的管理员蹲在草坪边剪草时说:“你抬头看龙骨山——”那是北京人遗址的所在,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儿生火、打制石器。“把亲人放在这儿,不是‘埋’,是‘回家’。”我望着龙骨山的轮廓,忽然想起爷爷当年晒在阳台的旧毛衣,暖得像晒透了阳光。陵园南边是大石河的支流,水流得很慢,能看见白鹭站在浅滩上,Aunt 把桂花糕放在父亲碑前,轻声说:“爸,凉了我再去热,你以前最嫌我懒。”风里飘来桂香,是陵园里种的桂花树,开得正盛。

离开时保安大叔挥着手:“下次来提前说,留车位。”车开出国槐路,Aunt 突然指着窗外:“那片麦田是你爷爷种的——他说老了要守着麦浪声。现在好了,他就在旁边,每天都能听见。”我看着后视镜里的陵园变成小黑点,风里的麦香却跟着走了很远。原来所谓“永久”,从来不是地址的固定,是这片土地接住了所有思念——当你顺着国槐路往里走,看见松针落在碑前,听见麦浪裹着风,就会明白:这里不是“陵园”,是先人们的“家”,是我们永远能找到的“归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