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能收到朋友的消息,问“长安园骨灰林现在还有墓地吗?”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,我对长安园不算陌生——它坐落在长安区太乙宫附近,背靠秦岭北麓的浅山,门口那条路春天会开满洋槐花,风一吹,香味能飘出半里地。但关于“墓地”的问题,我倒真得好好捋一捋。
先说说长安园的“出身”。早几年它刚规划时,就明确了“生态安葬”的定位。那时候全国都在推绿色殡葬,长安园借着秦岭的自然环境,主打“骨灰林”模式——把骨灰安葬在树下、花下或草坪里,用树木代替传统墓碑,让亲人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。第一次去时,工作人员指着一片松树林说:“每一棵都有主人。”树牌上刻着名字和生卒年,有的写着“爱女,愿你像松树一样常青”,风穿松针的声音,比任何哀乐都让人安心。
为什么大家会问“有没有墓地”?其实是把“骨灰林”和“传统立碑墓地”搞混了。传统墓地是整齐排列的石碑,占地面大;而骨灰林是“藏”在草木里的——树葬是把骨灰盒埋在树坑底部,种上松柏或银杏,墓碑做成小铜牌嵌在树旁;花葬是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葬在花坛下,春天开二月兰;草坪葬则是埋在草坪下,墓碑是块扁平石头齐平地面。这些都是“生态安葬”,也是长安园现在的主要服务。
核心问题来了:长安园还有传统墓地吗?上周陪朋友去咨询,门口导览图上“立碑区”已改成“生态拓展区”,工作人员说:“根据《西安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我们不再新增传统立碑墓地了。”现在主要提供生态安葬,比如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。那天我们看到一片二月兰,是去年安葬家庭一起种的,工作人员说:“有位阿姨来扫墓,蹲在花前说‘我妈肯定喜欢这个颜色’”,这样的温暖,比石碑更动人。
如果想选长安园,可提前注意:先咨询生态安葬方式,按亲人喜好选树或花;带好死亡证明、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,手续简单;每棵树、每片花都有编号,手机能查导览。有没有墓地”的问题,本质是对“怀念”的思考——从前觉得要立碑才证明存在,现在明白,想念是春天看树发芽想起他教你爬树的样子,是秋天捡松针想起他织的毛线帽,是闻花香想起他的饭香。
离开时我们在洋槐树下站了会儿,风里还是槐花香,远处秦岭被云裹着像小时候他背你爬的山。工作人员说下个月有集体安葬仪式,要种新柏树。望着远处树林,突然觉得那些树不是“墓地”,是另一种“家”——能和秦岭一起长大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