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的风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桂香,妈妈翻出压在衣柜最底层的藏青毛衣——那是外婆生前织的,针脚有点密,妈妈总说穿着暖。“明天去看你外婆吧?”她把毛衣叠整齐,放在藤编筐里,我摸着筐沿的裂痕,突然想起去年清明去西郊墓园的混乱:没预约的人挤在门口,保安举着喇叭喊“没号的今天进不去”,妈妈攥着外婆的照片,站在太阳底下掉眼泪。“妈,这次去温泉墓园,要不要先预约啊?”我赶紧问。
其实这个问题,我上周就打了温泉墓园的咨询电话(010-8289xxxx)——是个声音软软的阿姨接的,听我说完来意,她笑着说:“姑娘,平时不用愁。周一到周五来,墓园里人不多,直接带身份证登记就行。但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、寒衣节这种日子,可一定要提前3天预约。”阿姨还跟我唠,去年清明当天,有个小伙子没预约,抱着一大束白菊在门口等了俩小时,后来还是工作人员看他急得直搓手,帮忙加了个号。“不是我们故意卡人,实在是高峰天人太多,怕挤着老人小孩。”阿姨的话里带着体谅,我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标了个红圈。
再说预约的方式,其实一点都不麻烦。要么直接打刚才的电话,报上姓名、身份证号和祭扫日期,阿姨会帮你登记;要么关注“北京温泉墓园”的公众号,底部菜单点“祭扫服务”,再选“预约登记”,填好信息提交就行——我试过,不到一分钟就搞定。对了,要是帮家里老人预约,记得带好他们的身份证复印件,不然到门口可能得补登记,耽误时间。
还有些事儿,是阿姨特意提醒我的——温泉墓园不让烧纸钱、放鞭炮,只能用鲜花或者电子香。妈妈本来还想蒸一笼元宝形的米糕,说外婆以前爱收“硬通货”,我赶紧把公众号里的“祭扫规定”翻给她看:“妈,咱买束百合吧,外婆以前养过一盆,开了满阳台。”墓园门口的停车场不大,高峰时得抢位置,阿姨建议要么早去(7点前到,肯定有位),要么坐345路公交——从德胜门发车,直接到“温泉墓园站”,下来走5分钟就到,省得堵在半路上着急。
昨天早上,我们抱着百合和桂花糕出发。风里飘着槐花香,妈妈把毛衣轻轻放在外婆的墓碑前,说:“妈,我们没排队,顺顺当当就进来了。”墓碑上的照片里,外婆笑着,眼角有细纹。我蹲下来,把桂花糕摆成小堆——还是去年的配方,甜而不腻。旁边有个老奶奶,抱着一束康乃馨,跟身边的孙女说:“我上周预约的,今天一来就进了,你爷爷肯定高兴。”阳光穿过梧桐叶,洒在她的银发丝上,温柔得像外婆的手。
其实啊,去墓园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而是带着心意,安安静静跟想念的人说说话。预约也好,遵守规定也罢,都是为了让这份心意更顺一点——不用在门口排队,不用跟人挤着走,不用因为没准备好而慌慌张张。就像妈妈说的:“你外婆最怕麻烦,咱们顺顺利利的,她才放心。”
风里又飘来桂香,我摸着墓碑上的刻字,轻声说:“外婆,我们来了,没迟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