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巷口梧桐叶的清苦,我攥着外婆遗留的翡翠簪站在国贸地铁站B口——今天是冬至,要去灵山宝塔陵园看她。上周刷到陵园公众号说班车调整了站点,正对着手机屏幕眯眼辨认,旁边穿墨绿棉服的阿姨凑过来:“姑娘是去灵山吧?就这儿等,6点50第一班,我每月都来,错不了。”阿姨的手暖得像块老玉,指节上还留着给外孙织围巾的毛线头。
阿姨说的班车是陵园的直达线,从国贸B口出来沿建国门外大街走100米就是站点。早班车的风里总飘着附近早餐铺的豆浆香,车启动时会路过大望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——倒映着穿西装的年轻人跑着赶地铁,像极了外婆生前总念叨的“城里人的忙”;再往前是高碑店的老戏台,有时候能看见晨练的老人在台阶上打太极,王师傅会放慢车速:“让他们多练会儿,咱们不急。”通燕高速的风卷着玉米地的青气灌进来,大概1小时20分钟,就能看见陵园门口那棵老银杏树——枝桠上还挂着去年清明我系的红丝带,在风里晃啊晃,像外婆招手的样子。
要是赶不上直达车,也有稳妥的“Plan B”:坐814路到燕郊汽车站,出站左转50米就是陵园的接驳车点。接驳车是明黄色的,车身上画着几枝白菊,司机是个扎马尾的姑娘,总笑着说“我爸以前也开这路车”。接驳车每半小时一班,末班车是下午4点,车上备着免费的热姜茶——上次我带了重的祭品,姑娘二话没说帮我搬上后备箱,说“我妈以前也总带这么重的蜜供,说我姥爷爱吃”。其实这些“额外信息”,比生硬的路线表管用多了:比如高峰日要提前10分钟到,比如车上有免费的祭扫指南,比如要是忘带纸巾,前排的阿姨准会递过来一包。
开直达车的王师傅是个“活路线表”,他认得很多老乘客:那个总带白菊的阿姨是每月第三个周六来,说“我老伴儿爱干净,白菊衬他”;那个穿藏青色外套的叔叔总帮别人扶祭品,说“我儿子以前总帮我搬东西,现在换我帮别人”;还有个小朋友总举着风车,说“这是给太爷爷的,他以前总带我放风筝”。有时候路上堵车,王师傅会打开收音机放段评剧,车厢里的沉默就被“苏三起解”的调子填满,有人跟着哼两句,有人抹抹眼睛,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,吹得祭品上的纸花飘起来,像一群白色的蝴蝶。
昨天整理抽屉,翻出王师傅去年写的纸条:“直达车早6:50国贸,晚4:00返程;接驳车燕郊汽车站左转。”其实所谓的“路线查询”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——它是阿姨的一句提醒,是王师傅的一杯姜茶,是车上飘着的白菊香,是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下次再查灵山宝塔陵园的班车,不妨慢点儿:看看站台上的夕阳,听听车上的寒暄,甚至摸摸座椅上的温度——那些都是思念的脚印,一步一步,把我们引向想去的地方。就像王师傅常说的:“路线对了,心就到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