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燕郊行宫大街公交站,王阿姨把刚烙好的糖饼塞进保温桶,抬头望着路牌下那行红底白字的“灵山宝塔陵园班车点”——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坐这趟车去看老伴。风里还带着点晨露的凉,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班车卡,那是陵园免费发的老年卡,正面印着“常来看看”,背面写着完整的路线图。
班车准时停在站台,司机张师傅探出头笑:“王姨来了?您常坐的靠窗位留着呢。”车门打开的瞬间,熟悉的暖风吹出来——陵园特意给班车装了恒温空调,不管冬天多冷、夏天多热,车厢里总保持着让人舒服的温度。王阿姨走上去,果然看见第三排靠窗的位置空着,座位上还放着个小靠垫,是上次她提了句“坐久了腰有点酸”,张师傅特意从家里带来的。
这趟班车跑了五年,路线像根“串珠绳”,把燕郊的福成五期、燕京航城、燕郊公园等十几个核心小区串了起来。张师傅握着方向盘的手很稳,每个站点的上下车时间都刻在脑子里:福成五期的李大爷总卡着6:45来,手里攥着给老伴的菊花;燕京航城的小周会帮拎着花束的阿姨找座位;就连沿途的梧桐树影,他都能说出哪段最阴凉——那是去年夏天,有位孕妇乘客说“太阳晒得慌”,他特意调整了点路线,绕了几十米的树荫路。
班车里的“小心思”藏在每一个细节里:车门旁装了可折叠的轮椅坡道,上次坐轮椅的陈爷爷来,张师傅和两位年轻乘客一起,轻手轻脚把轮椅抬上去;车厢后排的小柜子里,备着饮用水、急救包和雨伞——上周下暴雨,刚从陵园出来的周奶奶没带伞,张师傅递过一把印着“灵山关怀”的蓝雨伞,说“下次来记得还,要是忘了,就当是我们给您留的”。周奶奶笑着接过,后来特意把伞洗干净送回来,还带了自家种的黄瓜。

“以前坐公交转车要两个小时,还得扛着花和祭品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”王阿姨摸着座位旁的扶手说,“现在这趟班车直接到陵园门口,不用过马路,不用找站牌,连司机都认识我。”旁边的小周点头附和:“我平时工作忙,周末陪妈妈去看外公,以前得提前半小时打出租车,现在坐班车准点到,妈妈还能跟同车的阿姨聊聊天,说说话。”

傍晚五点,班车驶回燕郊公园站,夕阳把车厢染成暖橙色。王阿姨抱着老伴生前爱吃的桃酥,坐在窗边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。她想起上周来的时候,陵园的工作人员笑着跟她说:“阿姨,下次来要是想多待会儿,就跟张师傅说,我们晚半小时发车都行。”车窗外的路灯亮了,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班车卡——那上面的“常来看看”四个字,越看越暖。
其实这趟班车不是“运营线”,是“连心线”。灵山宝塔陵园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调研了半年,收集了两百多个家属的需求:有人说“公交转车太麻烦”,有人说“老人走路不方便”,还有人说“下雨天人少不好打车”。于是才有了这趟覆盖燕郊核心区域的班车,才有了张师傅这样的“老熟人”,才有了车厢里的雨伞、靠垫和恒温空调——所有的用心,都只为让“看亲人”这件事,少点折腾,多点温度。
车停稳了,王阿姨背起布包下车。张师傅探出头喊:“王姨,下周还来不?”她笑着挥手:“来!下周给你带我烙的糖饼,你上次说爱吃甜的。”风里传来糖饼的香气,班车的尾灯渐渐远去,而燕郊的街头,又多了一份关于“牵挂”的温暖注脚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