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张阿姨攥着保温桶站在老百货大楼的台阶上,桶里是刚蒸好的桂花糕——这是她第三年坐凤凰山陵园的班车去看老伴。“老周以前就爱这口,说比外头买的甜三分。”她用袖口抹了抹眼角,刚好看见远处蓝白相间的班车拐进街角,车身上“凤凰山陵园便民班车”几个字,在晨光里特别亮。
老百货大楼是班车的主站点,选得太懂老城区的人了。它是和平街一带的“地标”,地铁二号线“和平街”站出来走三分钟就到,4路、11路公交的终点站就在门口,连卖煎饼的陈阿姨都能准确说出:“凤凰山的车?六点半第一班,准点从这儿走,别晚了。”司机王师傅是陵园的老员工,五年没换过路线,每回看见拎着大包祭品的老人,都会赶紧跳下车搭把手;车上备着矿泉水和应急药箱,上月有位阿姨低血糖犯了,就是靠药箱里的巧克力缓过来的。张阿姨说:“王师傅比我家小子还贴心,上次我脚扭了,他扶着我走了三百米到陵园门口,连粗气都没喘。”
除了主站,陵园还在南部新城设了支线,专门照顾住在新区的年轻人。发车点在“新城广场”公交站,离地铁五号线“新城站”出口只有五十米,对于天天加班的小李来说,这线简直是“救星”:“平时加班到十点,周末坐支线四十分钟就到,刚好能给爷爷烧柱香,再陪他说说话。”支线的司机小杨是个95后,说话带着点俏皮:“我爸妈也住在新区,知道年轻人睡不够,所以我们把发车时间定在七点,让他们多睡半小时——毕竟,思念也需要‘养足精神’不是?”
坐这班车的次数多了,总能遇见些暖到心里的小事。上周看见一对年轻夫妻,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,妈妈指着窗外连绵的山说:“那片松树林里,住着太奶奶哦,等你长大,妈妈也带你坐这班车来看她。”孩子拍着小手笑,口水蹭在妈妈肩膀上,车里的人都跟着笑;还有回一位大爷把纸扎的“小房子”放在过道,刚起身就差点踉跄,旁边穿卫衣的姑娘赶紧扶了一把:“叔,我帮你放座位旁边吧,别绊着人。”大爷搓着手笑:“哎,老糊涂了,谢谢姑娘。”
要说点实在的提醒:周末和节假日会加开两班,但首班车还是六点半,别像我邻居张叔,上次贪睡晚了十分钟,追着车跑了半条街没追上,最后打车花了八十块,心疼得直念叨;要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提前打陵园的服务电话(400-xxxxxxx)说一声,司机会提前留好前排的软座位,还会帮着扶上下车;车上不让抽烟,也别把祭品堆在过道——毕竟大家都是去看亲人的,安全比啥都重要。
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班车早已经不是一辆“能到陵园的车”。它是清晨的一缕槐香,是王师傅递过来的一杯温水,是小杨笑着说的“慢点儿”,是陌生人之间的一次搀扶;它是把“想念”变成“相见”的路,是让回忆“活”起来的桥。就像张阿姨坐在车上说的:“你看这窗外的树,和以前我跟老周去菜市场的路一模一样——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极了他在跟我说话。”
班车稳稳地停在陵园门口,王师傅帮张阿姨拎着保温桶,扶着她下了车。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张阿姨望着远处的墓碑,轻声说:“老周,我带了桂花糕,还是你爱吃的甜口。”阳光穿过松树林,洒在她的白发上,像极了老周以前帮她梳头发的模样——温柔,又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