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八达岭高速向北,过了十三陵神道的石牌坊不远,景仰园骨灰林的朱红门楣就隐在两排侧柏后面。门楣上启功先生写的“景仰园”三个字,笔锋里带着点软乎乎的温柔,像在对每一个来的人说:“慢慢来,这里能装下所有没说出口的想念。

作为北京十三陵地区仅有的合法经营性公墓之一,景仰园的总占地面积约400亩——这个数字不是规划表上冰冷的印刷体,是园区老会计翻着十年前的手写台账说的:“从开园那天起,我们就没动过扩大面积的念头,400亩,刚好装下‘好好告别’这四个字。”而真正用来安放生命的区域,是其中的300亩——剩下的100亩,全留给了石径、凉亭、牡丹园,还有那片秋天会落金叶子的银杏林。

园内的面积分配像极了家里的户型设计,处处透着“把心意摆进去”的小心思。传统立碑区占了100亩,每块墓碑之间留着1.5米的间距,种着侧柏和冬青,既不会挤得慌,又能让家属蹲下来擦墓碑时,有地方放带来的鲜花;生态葬区也是100亩,松树、柏树、银杏树底下藏着刻名字的小铜牌,每棵树能“住”五六个生命,树干上还挂着家属写的小卡片——“妈妈,这棵松树的影子能罩住半张床,你肯定喜欢”;剩下的100亩公共区域,是最有“人气”的地方:纪念广场上的汉白玉纪念碑,后面围着一圈石凳,常有家属坐在这里看远处的天寿山;牡丹园里的花春天开得热热闹闹,去年有个小姑娘蹲在花前说:“妈妈生前爱穿红裙子,这朵牡丹像她的裙子”;就连石径都留得宽宽的,能容下两个老人并排走,像他们生前在公园里散步的样子。

景仰园骨灰林有多少墓地面积-1

在园区干了十年的王师傅,最懂这些面积里的“人情世故”。他每天五点就来转园子,看见生态葬区的草遮住了铜牌,就蹲下来慢慢拔;看见有家属想给老人种棵桃树,就把旁边的草皮让出来半米;上个月有个小伙子来选立碑墓地,盯着一棵桃树说:“我爸爱啃桃子,就选这儿吧。”王师傅笑着拍了拍树干:“行,我把树旁边的土松松,再给你留半米地儿,放个小竹篮装桃子。”还有次我问他:“为什么不把间距缩小点,多放几块墓碑?”他摸了摸身边的侧柏:“你看这树都长了八年了,枝桠都连在一起,像互相搭着肩膀——生命要空间,怀念也得有空间,挤得慌了,想念都喘不过气。”

其实很多人问过园区负责人:“为什么不扩大面积?”负责人的回答很实在:“我们卖的不是土地,是‘让思念有地方落脚’的服务。比如那片银杏林,本来能拆了建二十块墓碑,但我们觉得,家属捡几片银杏叶带回家做书签,比多卖几块地更有意义。”去年做客户调研,有个阿姨写:“我来给老伴扫墓,坐在牡丹园的石凳上,看见旁边的小朋友追蝴蝶,突然觉得老伴没走——他在那朵牡丹里,在那阵松风里,在这400亩的园子里,陪着我。”

景仰园骨灰林有多少墓地面积-2

景仰园的面积从来不是数字。400亩里,300亩是“家”,100亩是“诗”,还有无数个关于“好好活着”的提醒。有时候站在园区最高点往下看,能看见石径像丝带绕着墓碑,能看见松树像卫士站在路边,能看见牡丹园的花骨朵在风里晃——原来所谓“合适的面积”,从来不是尺子量出来的,是用心装出来的。就像王师傅说的:“面积是死的,心意是活的,我们给的不是一块地,是让家属想起老人时,能笑着说‘他在这儿,过得挺好’。”

风里飘来侧柏的香气,远处传来几声鸟叫,景仰园的

景仰园骨灰林有多少墓地面积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