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德胜门公交站,张阿姨攥着包带站在树荫下,身边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白菊花。这是她第三年去九公山看老伴,前两年自驾的狼狈还没褪干净——京藏高速堵了一个半小时,到园区时停车场早已满员,她绕着外围转了三圈才找到空位,等爬完那截缓坡站在墓碑前,腿酸得直打颤,连跟老伴说句话都喘。

今年三月,小区楼下的李婶拉着她唠嗑:“九公开直达班车了,德胜门直接到,不用自己开车。”张阿姨半信半疑打了咨询电话,对方的声音很软:“阿姨,我们七点发车,全程高速不停,您提前一天订座就行,车上有热水和应急药。”她试着订了一张,发车那天,穿藏蓝制服的司机师傅主动帮她把花束放进后备箱,还提醒她“后座有靠垫,您要是累了就靠会儿”。车启动时,张阿姨摸了摸身边的扶手,是暖的——不知道是不是前一位乘客捂热的,倒像老伴生前总帮她捂热的茶杯。

车上大多是跟她年纪相仿的人,有的抱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,有的拎着刚买的苹果和糕点,大家都安安静静的,偶尔有人小声说“这路真顺”。张阿姨望着窗外,京藏高速的护栏飞速后退,远处的山尖泛着淡蓝,想起去年这个时候,她还在跟老伴抱怨“开车去一趟要累散架”,现在倒好,不用踩油门不用看导航,连窗外的风都比以前温柔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墓地班车-1

九公山的工作人员说,开通班车是去年年底的事。他们统计过,来祭扫的群体里,60岁以上的占了七成,好多人不会用导航,有的甚至要倒三趟公交才能到。“有次遇到个阿姨,坐公交转地铁再打网约车,到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,眼睛红得像兔子,说‘我找了三个小时才找到这儿’。”负责班车运营的小周说,“我们把班车路线改了三次,最后选了德胜门——那是老北京人都熟的起点,车次定在七点,刚好避开早高峰,座椅特意选了加宽的,怕老人起身费劲,窗户能开小缝,晕车的人也能透透气。”

这些细节不是白做的。坐过班车的王大爷说:“我上次带孙女去,孙女在车里睡了一路,到了还攥着我的衣角说‘爷爷,这车比家里的沙发还舒服’。”李婶更实在:“省了油钱不说,不用操心停车,司机师傅还帮我把供品拎到墓碑前——我那老腰,要是自己拎,肯定得疼三天。”还有人说,坐班车能遇到同去的人,偶尔聊两句“你家老爷子喜欢啥?”“我家老伴爱喝花茶”,倒像跟老邻居唠嗑,连思念都轻了些,不再像以前那样沉得压胸口。

傍晚六点,张阿姨坐班车返程,手里多了一束野菊花——是园区里的园丁帮她摘的,说“这是你家叔叔生前喜欢的,园子里开得正好”。她摸着口袋里的班车票根,上面印着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直达班车”,字迹清晰。风里飘着槐花香,她想起老伴生前总说“最好的路,是不用费劲就能走到想去的地方”。这趟班车就是这样的路啊,它载着一车厢的牵挂,穿过早高峰的车流,越过京郊的山岗,把每一个想靠近思念的人,稳稳当当地送到目的地。

车快到德胜门时,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,张阿姨望着窗外的楼群,摸了摸包里的野菊花——花瓣还带着露水,像老伴生前帮她摘的那样。她想,下次再来,还坐这趟班车——不是因为方便,是因为它让思念的路,变得那么暖,那么稳,像有人陪着走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