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海淀区西山脚下的长青园骨灰林,松柏林立的身影藏在晨雾里,像一位默默等候的老友。对于把亲人安置在这里的家庭来说,从市区到园区的15公里路,从来不是距离——只要有那班准点的通勤车,“想去看看”的心意就能落进脚下的路。

常坐班车的人都知道,日常的发车时间藏着满满的贴心。工作日里,市区的发车点设在积水潭地铁站C口,早上8点整,班车会准点驶出——这个时间刚好,不用早起熬红眼睛,也能赶上园区开门的第一缕阳光;下午2点还有一班返程车,方便那些抽午休时间来的上班族,“万一想多陪老伴说说话,也不用慌慌张张赶车”,常坐这班的王阿姨总这么说。到了周末,班次会多一班,早上7点半就有第一班车出发,之后每两个小时一趟,直到下午4点最后一班返回——周末来的多是带孩子的家庭,早一点的车能避开市区的早高峰,小朋友窝在座位上啃着面包,妈妈轻声说“等下见到爷爷,要喊爷爷哦”,连空气里都飘着软乎乎的期待。

最热闹的是清明和冬至,那时候班车会“变魔术”似的增加班次。去年清明前一周,园区就贴出了通知:从4月1日到4月5日,每天早上7点就有第一班车,之后每半小时一班,一直到中午12点;市区还加开了国贸和丰台两个方向的区间车,就是怕住在南边的家属跑远路。我记得清明当天去采访,候车区的长凳上摆着园区准备的矿泉水和一次性雨披,广播里的声音轻轻的:“请照顾好身边的老人和孩子,班车还有10分钟到达。”一位拎着白菊的奶奶坐在长凳上,摸着怀里的照片说:“我家老头以前总说‘清明要早去,不然人多’,现在有这么多班车,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。”

长青园骨灰林班车时间-1

坐班车的次数多了,总能遇到让人心头一热的小事。上周遇到一位拄着拐杖的爷爷,司机师傅赶紧跳下来扶他,还把自己的棉坐垫垫在爷爷的座位上:“叔,这椅子凉,您垫着舒服。”爷爷笑着拍他的手:“我家小子要是在,也会这么疼我。”还有一次,乘务员帮一位阿姨把手里的百合用玻璃纸裹紧,怕风把花瓣吹落:“阿姨,这花多好看,别让风糟蹋了。”阿姨抹了抹眼睛:“这是我家姑娘从上海寄来的,说要给她爸看最新的品种。”这些小小的举动,像撒在路程里的糖,让原本带着哀思的行程,多了点暖。

其实对家属来说,班车时间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——它是每月第二个周末的早班车,是清明时节的雨披,是司机师傅递过来的坐垫,是乘务员裹花的玻璃纸。就像常坐班车的李姐说的:“我每次坐早班车来,都能闻到风里的松针味,像我家老头以前在阳台种的那棵松树。”班车稳稳地行驶在山路上,窗外的玉兰树掠过,车里有人小声说“你看,那棵玉兰开了,和去年一样”,有人摸着怀里的照片笑,有人轻轻哼起以前的歌——这趟车,载的是思念,到的是牵挂,连车轮碾过的泥土,都藏着满满的、温温的想念。

长青园骨灰林班车时间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