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夏上周抱着手机找我,声音里带着点急:“我妈昨天突然说,邻居家阿姨选了景仰园,她也想问问——景仰园还有墓地吗?”我放下手里的茶,想起去年秋天陪她妈去景仰园的情形:那天风里飘着侧柏的清苦香,阿姨沿着林间小路走,摸了摸一棵碗口粗的松树,说“这树比我家楼下的粗,能遮风”。
说到景仰园,北京人多少都有点印象——它坐落在昌平十三陵景区旁,三面被蟒山、虎峪山环着,门口还有条温榆河的支流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山水的柔劲儿。很多人选这儿,不是图“名气大”,是图它“像个家”:园区里没有高耸的墓碑林,反而种了满坡的侧柏、国槐和银杏,沿着小路走,能看见老人坐在石亭里晒太阳,年轻人蹲在树底下给墓碑擦灰,连保洁阿姨都会笑着跟你说“这边的桂花开了,要不要去闻闻”。
我特意给景仰园的咨询处打了个电话,想问问2024年的最新情况。接电话的姑娘声音很亲切,说目前园区的传统墓地确实还有少量存量,但主要集中在“福宁”和“寿康”两个区——这俩区域在园区中心,离主入口不远,旁边就是便民服务站,买花、借轮椅都方便。“不过得提醒您,”她补充道,“这些存量走得挺快的,有时候上午刚腾出一个位置,下午就有人订了,最好提前一周打电话确认。”末了她还说,最近园区在推“松鹤生态葬”:一棵松树对应一个骨灰盒,墓碑做成浅灰色的卧碑,刻着家人的名字和一句贴心话,爷爷,您种的葫芦藤今年又结了”,既省空间,又比传统墓地多了点“活气儿”,最近不少年轻人带着父母来选这个。
其实陪过几次选墓的人就会明白,大家问“有没有墓地”,本质是问“有没有让家人安心的地方”。去年陪张叔去景仰园,他本来盯着传统墓地的户型看,转到生态区时突然站定:“你看这棵松树,长得跟我老家门口那棵一模一样——我小时候爬树摔下来,我爸就站在底下接我。”后来他选了生态葬,说“百年后变成一棵树,替我接着我爸的班”。还有李阿姨,她妈活着的时候爱听京剧,景仰园里有个小戏台,逢年过节有志愿者唱《贵妃醉酒》,阿姨站在戏台底下抹眼泪:“我妈要是在这儿,肯定能跟着哼两句。”
昨天小夏给我发消息,说她带妈妈去了景仰园:“我妈坐在亭子里,摸了摸旁边的石桌,说‘这桌子凉丝丝的,跟老家的磨盘似的’。”末了她加了句:“工作人员说还有最后一个传统墓地位置,我们订了。”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树,想起景仰园里的风——不是冷硬的山风,是裹着松柏香的软风,吹过墓碑上的名字,吹过树底下的小花,像有人轻轻说“来了”。
其实景仰园有没有墓地,答案可能每天都在变,但不变的是那股“烟火气”:是石亭里的保温杯,是树底下的小野花,是工作人员记住你“要找第三排的老槐树”的贴心。如果真的想知道最新情况,不妨抽个周末,带着老人去走一走——风会告诉你,哪棵树在等他,哪个位置能让他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