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风裹着巷口早餐铺的蒸笼香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手工青团站在客运中心的公交站台下。玻璃纸里的青团还冒着热气,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——是老伴去年春天在陵园桃树下拍的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“该去看你了。”她轻声说,抬头看向站牌上的“归山陵园专线”。
归山陵园的班车点选得很贴心,都是老人们熟门熟路的地方:老城区客运中心是起点,往南穿过两条铺着青石板的老街到新区便民服务站,再绕过大清河上的石拱桥,最后停在陵园正门口那棵百年银杏树下。最早的一班是六点半,司机师傅会提前十分钟到,用抹布擦干净座椅上的露水;之后每小时发一班,直到下午四点收车。清明前后的周末是祭扫高峰,车站会临时加开两班——七点和八点各一班,都是为了赶早去给亲人摆上热乎祭品的人。开了五年专线的李师傅总爱站在车门口念叨:“带好随身物品啊,陵园里的台阶刚修过,但雨天还是滑,慢点儿走;要是找不到墓碑位置,问门口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他们熟得很。”他的声音像邻居大叔的唠叨,裹着烟火气,听得人心里踏实。
其实查班车不用守着站牌等。张阿姨的女儿教过她,关注“归山陵园”公众号点“便民服务”里的“班车查询”,就能看到实时班次和余位;要是手机没电,打服务电话3826547也能问——接线的姑娘声音软软的,总会耐心说:“阿姨您别急,我帮您查最近的一班,司机师傅会等您五分钟。”上周张阿姨忘带老年卡,站在便民服务站门口急得转圈,旁边卖豆浆的大姐递过手机:“我帮你打,我上周刚问过。”果然,十分钟后班车稳稳停在她面前,司机师傅笑着挥手:“就等您呢,快上车。”
班车开进陵园时,总能闻到道旁桂树的甜香。终点下来有个红顶小亭子,穿蓝马甲的志愿者举着保温桶:“阿姨,喝杯热水?”张阿姨接过杯子,指尖碰到杯壁的温度,想起老伴当年总把她的保温杯揣在怀里焐热。陵园里的桃树种了快十年,现在正开着花,粉白粉白的花瓣飘在墓碑上,像老伴当年送她的真丝围巾。她把青团放在碑前,又摆上一瓶菊花:“我坐班车来的,路好走,你放心。”
下午三点半的班车鸣笛时,张阿姨刚从陵园商店买了盆墨兰——是老伴生前最爱的品种。司机师傅从驾驶座探出头:“阿姨,这花贵吧?我帮你放后备箱,别碰着叶子。”旁边的大姐递来个热包子:“我家小子买多了,你吃口热乎的。”张阿姨咬了一口,韭菜鸡蛋的香气漫开,想起老伴当年总说:“你胃不好,要吃热的。”
风还是凉的,但班车里的暖气开得足。张阿姨抱着墨兰,看着窗外倒退的樱花树,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。照片里的老伴还在桃树下笑,她也跟着笑了——原来最暖的路,从来不是独自一人走。班车稳稳往前开,穿过清河桥时,阳光穿过云层洒下来,照在每个人的脸上,都带着淡淡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