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八达岭脚下,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掠过山脊,沿着山势铺展的八达岭陵园,像一块被时光温柔摩挲的翡翠。很多人来这里,除了祭扫,总爱问一句:“这陵园到底有多大?”答案藏在山的褶皱里,藏在树的年轮里,藏在每一次风吹过的声音里。
八达岭陵园始建于1993年,总占地面积约400亩。但这400亩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块地,而是顺着八达岭长城余脉的走势,自然铺陈成起伏的台地。站在入口处望进去,山是青的,树是绿的,墓位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林间,没有压迫感,倒像山本身长出的一部分。守了20年陵园的老园丁王师傅说,刚建园时设计师就强调,要“让陵园藏在山里,不是把山改成陵园”。所以他们保留了八成的原生植被:油松、侧柏、山杏树,连山脚下那棵老核桃树都没砍——那是村儿里老周头的爷爷种的,现在还每年结核桃,有的晚辈来祭扫,会摘两个放在墓前,说“这是爷爷小时候吃的味儿”。
为什么不把400亩都做成墓位?陵园的负责人说,八达岭的山是活的。山上的每棵树都能保持水土,每块岩石都有小动物栖息。他们留了近130亩做生态保留区,里面有野兔、松鼠,去年还飞来一对斑鸠筑巢。“上次有个小朋友看见松鼠从墓位旁边跑过,拍着手喊‘爷爷的邻居是小松鼠’。”负责人笑着说,“我们要的就是这个——逝者不是埋在地里,是住在山里,跟树、跟小动物做邻居,这样的长眠才踏实。”
陵园的墓位主要在三个区域,总面积约270亩。迎阳坡的“松涛区”最受欢迎,面向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,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都有阳光。墓位排成缓坡,间距宽,站在墓前能看见长城的烽火台。背风坳的“竹韵区”种了一片刚竹,夏天竹叶沙沙响,适合喜欢安静的家庭。靠近入口的“合欢区”只有30亩,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的,祭扫不用爬高,门口还有休息椅。每个区的划分都顺着山势来,比如松涛区的墓位线跟着山坡走,像给山穿了件有纹路的衣裳,不生硬。
去年春天,家住朝阳区的李阿姨选了松涛区的墓位。她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,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爬一次八达岭长城,可腿伤让他没实现。“我第一次来松涛区,站在坡上一眼就看见长城了。”李阿姨摸着墓石上的照片说,“我跟父亲说,‘爸,您看,那就是好汉坡,我替您爬过了,风从那边吹过来,带着长城的土味呢。’现在我每次来,都带一杯父亲爱喝的茉莉花茶,放在墓前,风一吹,茶香就飘到长城那边去了。”
深秋的风又吹过来,松针落在墓道上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保洁阿姨张姐弯腰捡起几片,放进兜里——她要给小孙子做标本,“这是八达岭的松针,有长城的味道”。八达岭陵园的400亩,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。它是松涛里的低语,是竹影里的安静,是长城脚下的阳光,是每个家庭藏在山里的思念。有人说,墓地是生命的终点,但在这里,终点变成了另一种开始:风在听,树在记,长城在望着,所有的牵挂都有了落脚的地方,所有的思念都能变成“再唠唠嗑”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