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西北郊的燕山余脉脚下,京藏高速旁的一片林地间,藏着八达岭人民公墓。初次来这儿的人,大多会先被门口那两排银杏树绊住脚步——春天抽新芽时,满树都是嫩绿色的小扇子,风一吹就晃啊晃;秋天黄透了,叶子落得满地都是,踩上去沙沙响,连风里都裹着松针和银杏的清香气,完全没有想象中墓园的压抑。
从市区开车过来大概一个小时,走京藏高速到八达岭长城出口,再拐进一条铺着柏油的小路,十分钟就能看见公墓的入口。要是不想开车,坐877路公交到八达岭长城站,打个车五分钟也能到。公墓的位置选得巧,背靠连绵的山,前面是片老苹果园,每到秋天,园子里的苹果红得像小灯笼,果香顺着风往墓园里钻,连墓碑旁的冬青都沾着甜丝丝的味儿。园区里的小路是青石板铺的,摸上去有些年头了,边缘磨得发亮;两旁种着冬青和月季,夏天月季开得热热闹闹,粉的、红的、白的,把小路衬得跟花园似的;每隔一段路就有个石凳,凳面擦得干干净净,偶尔能看见有人坐在这儿,捧着杯热茶,跟身边的人轻声说点什么。
八达岭人民公墓的墓型挺全的,既有传统的立碑墓,也有生态葬——树葬的墓碑是嵌在树底下的小铜牌,上面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,旁边的树是家属自己选的,有国槐、有银杏,每棵树都挂着小牌子,写着“爸爸的树”“奶奶的银杏”;花坛葬更有意思,把骨灰和花籽一起埋进土里,等春天来了,就能开出一片花,有波斯菊、有二月兰,风一吹,花浪裹着香气,像逝者在跟你打招呼。我见过一位阿姨选树葬,她摸着旁边的国槐说:“我老伴儿生前爱养鸟,国槐招喜鹊,以后喜鹊来了,就跟他作伴儿。”工作人员在旁边笑着补充:“这棵树是去年种的,现在已经有两丈高了,夏天能遮不少阴凉。”
最让人安心的是这儿的服务。八达岭人民公墓有个“一对一陪看”的规矩,不管是谁来选墓,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跟着,先问清楚需求——要背风朝阳、要离小路近、要方便轮椅通行,再带着你慢慢逛。有次跟着一位叔叔来选墓,工作人员小周是个说话慢悠悠的姑娘,她领着叔叔走了三个区域,每到一个位置都蹲下来,用手比着阳光的方向说:“您看,这个位置早上九点就能晒到太阳,冬天风从山后绕过去,不冷;旁边的小路宽两米,轮椅能推过来;前面的冬青长得密,夏天能挡点太阳,您要是来祭扫,累了还能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会儿。”叔叔选了个背靠山、面朝苹果园的位置,小周立刻拿出计算器,一笔一笔算费用:“墓位费是多少,管理费是每年多少,刻字费是按字数算的,还有印花税,总共是这些,您看一下。”叔叔点头说:“我就怕被坑,你这么一算,我心里就有数了。”除了选墓,手续办理也方便,能线上预约,也能现场办,工作人员会把需要的身份证、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列成清单,装在一个牛皮纸袋里,还写着“请您带好这些材料”,连笔都给你准备了,不用自己找。清明的时候更贴心,要是家属来不了,能提前预约代祭——工作人员会帮忙摆上鲜花、点上蜡烛,还会读一遍家属写的追思信,最后拍个视频发给你,视频里能看见鲜花在风里晃,蜡烛的光摇啊摇,像逝者在说“我很好”。
八达岭人民公墓最暖的地方,是它的人文气。这儿没有冰冷的“墓地”感,倒像个藏着故事的园子。每年清明,公墓都会办追思会,家属们坐在一起,吃着工作人员准备的桂花糕,喝着温热的菊花茶,分享逝者的故事。有位阿姨说她先生生前是小学老师,退休后还在社区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