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清晨,德胜门箭楼的砖缝里还凝着露珠,张阿姨已经攥着布包站在公交场站的老梧桐下。布包里是一盒刚从护国寺小吃买的桂花糕,油纸裹着热气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零嘴。她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,7点58分,还有两分钟,去八达岭陵园的班车就要到了。

对于像张阿姨这样的老人来说,去八达岭陵园的路不算近,但这趟班车成了最稳妥的“思念通道”。班车就停在德胜门箭楼北侧的公交场站里,灰蓝色的车身印着“八达岭陵园祭扫专线”的字样。平时每周六、周日早8点准时发车,下午2点从陵园返回;到了清明、中元节这样的祭扫高峰,会提前到早7点发第一班,每半小时一班,直到上午10点。负责调度的王姐说:“这时间是跟着老人们的习惯定的——早出发能避开高速堵车,下午返回刚好赶得上家里的晚饭。”

坐这趟班车有个“小规矩”:得提前一天给陵园打个电话预约。不是要收车费——班车是免费的——是怕座位不够。上周李大爷没预约就来等车,看着满员的车厢直搓手,还是司机刘师傅从后备箱翻出个折叠凳:“您坐这儿,我慢点儿开。”刘师傅开了五年班车,车上永远备着三样东西:折叠凳、热水瓶、创可贴。碰到年纪大的乘客,他会下车扶一把;有人晕车,他就递上一颗话梅;甚至记得张阿姨爱吃甜口,偶尔会带颗水果糖塞给她:“含着,路上舒服点儿。”

八达岭陵园班车时间-1

车厢里总有些暖人的细节。上周有位穿藏青外套的大爷,攥着一本旧相册上车,相册里是他和老伴年轻时的合影——黑白照片上,两人站在八达岭长城下笑。他摸着照片说:“以前我们俩骑自行车去长城,现在我坐班车去看她,她肯定怪我慢,可这班车稳,我能慢慢翻相册。”旁边的周阿姨递给他一杯热水:“我家那口子也爱翻相册,上次我把相册放包里,班车没颠,照片都没折。”司机刘师傅听着,悄悄把车速放慢了些——过减速带的时候,车身几乎没晃。

要是真没赶上班车,也有备选办法。从德胜门坐877路公交到八达岭长城站,下车打个车10分钟就能到陵园,车费大概20块。但老人们还是爱坐班车:“877路挤,拎着东西不方便,班车上有工作人员帮着拿,还能和老邻居唠唠嗑。”有次张阿姨错过班车,坐877路去的,回来时拎着空布包抹眼泪:“挤得桂花糕都碎了,我老伴肯定嫌我笨。”从那以后,她每周五都会给陵园打个电话:“我预约周六的班车,要靠窗户的位置。”

下午2点,班车准时从陵园出发。车窗上凝着层薄雾,有人望着窗外的松柏发呆,有人低头摸着包里没烧完的香——那是给故人的“悄悄话”。刘师傅拧开收音机,里面飘出一段《牡丹亭》,是上次一位阿姨落在车上的磁带。张阿姨摸着手里的空布包笑了:“我家老头说桂花糕甜,还问我班车稳不稳。”坐在旁边的李大爷接话:“我家老伴也问了,我说司机师傅开车比我当年骑自行车还稳。”车厢里响起细碎的笑声,风掀起窗帘,吹过挂在后视镜上的平安符——那是刘师傅特意求的,“保佑每趟车都平安”。

其实所谓的“八达岭陵园班车时间”,不过是一串藏着温度的数字。它记着老人们的起床时间,记着桂花糕的热气,记着相册里的黑白照片,记着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当班车沿着京藏高速缓缓行驶,窗外的山影越来越近,风里飘来松柏的清香——那是故人的回应:“我等你,坐班车来的,很稳。”